㈠ 插队的故事的生平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㈡ 关于史铁生轶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大大、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大大。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 史铁生相册集(10张)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复制的,但希望能帮助你。

㈢ 关于Broadcom 802.11ac设置问题,大神来指导一下 20/40 Coexistance

20/40 Coexistance 值:禁用/启用/自动?这个一般选择自动,如果出现无线网络和蓝牙干扰的现象选择禁用


802.11h+d 值:这个随便选,现实中用不上

802.11n Preamble 值:一般选择自动,如果出现无线网络和蓝牙干扰的现象选择混合模式

AP 兼容性模式 值:更高的性能/更广泛的兼容性? 更高的性能

ARP offload 值:禁用/启用? 选择启用

Bandwidth Capability 值:11a/b/g:20/40MHz /11a/b/g:20MHz /11a:20/40:11bg:20MHz?选择11a:20/40:11bg:20MHz


BeamForming 值:启用/禁用?启用

Bluetooth 协作 值:自动/启用/禁用?选择自动,如果出现蓝牙鼠标漂移,蓝牙耳机卡顿选择禁用

BSS PLCP 报头 值:长格式/自动(短/长)?自动

BT-AMP 值:禁用/启用?选择启用,如果出现蓝牙鼠标漂移,蓝牙耳机卡顿选择禁用
IBSS 54g(tm) 保护模式 值:自动/禁用? 自动

IBSS 模式 值:802.11a/b/g/n自动
802.11a/b/g性能
802.11a/b/g自动
仅 802.11a/b? 选择仅802.11a/b



NS offload 值:启用/禁用?启用

RTS阀值 值:2347? 默认值就可以了

Short GI 值:自动/禁用? 自动

WaKe OnMagic Packet 值:启用/禁用?启用

WaKe On Pattern Match 值:启用/禁用?启用

WiFi ReKeying Offload 值:启用/禁用?启用

WMM 值:启用/禁用?启用

WZC IBSS 频道号 值:目前是11(20MHz)查看路由器的信道,一致就行,不一致也没事,最好一致

XPress(TM)技术 值:启用/禁用? 禁用

本地管理的MAC地址 值:不存在

波段首选项 值:首选802.11a/首选802.11g/b/无? 无

802.11a 是5G 802.11g/b是2.4G 选择无,如果蓝牙和无线有冲突选5G ,大多数蓝牙设备是2.4G左右的,容易造成干扰


不兼容40MHz 值:启用/禁用? 禁用

分段阀值 值:2346 默认值就行了

功率输出 值:100% 一般是100%

关联漫游首选项 值:启用/禁用? 禁用

混合单元支持 值:启用/禁用? 禁用

禁用波段 值:禁用802.11a/禁用802.11g/b/无? 选无

漫游决定 值:默认/优化带宽/优化距离/自动? 自动

漫游趋势 值:主动性/保守性/中等/自动 自动

速率(802.11a) 值:最佳速率

速率(802.11b/g) 值:最佳速率

天线分集 值:自动/辅助/主要?自动

优先级和VLAN 值:禁用优先级和VLAN/启用VLAN/启用优先等级/启用优先等级和VLAN?禁用优先级和VLAN
有线连接可用时禁用 值:启用/禁用? 禁用

最低功耗 值:启用/禁用? 想省电就启用

㈣ 关于史铁生的资料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专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属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史铁生故事
·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
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
在写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
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文
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
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
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史铁生语录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
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
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
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
”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
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
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㈤ 史铁生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曾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大大,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中文名:史铁生
外文名:Tiesheng Sh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51年1月4日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31日
职业:小说家、电影编剧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
信仰:基督、佛(著有《昼信基督夜信佛》)
主要成就:2002年度华语文学杰出成就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婚姻状况:已婚
妻子:陈希米
逝世地:北京
分享
生平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大大、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大大。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脉管炎”病致双腿瘫痪,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养病。

写作作品

剧本

史铁生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

《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电影诗,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短篇小说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史铁生著有

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史铁生

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短篇小说《务虚笔记》,《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被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也被选入语文上海版中学七年级课本,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我的梦想》被选入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中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我与地坛》被选入苏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课。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部分作品
图册 7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零零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㈥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大大、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大大。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
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
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史铁生相册集(10张)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㈦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故事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大大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 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 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大大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大大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大大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大大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大大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毛泽东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就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毛泽东寝食难安:“群众没有粮,屁股落不得床!”

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爱民的毛大大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大大?这话传到毛大大耳里,毛大大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大大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大大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㈧ 延安革命的圣地,我们是老区人民,现在政府把453两出租车垄断经营权,车主多数是下岗职工和弱是群体。

特许期,并没有恢复,但它已经过期了。

㈨ 史铁生的事迹(真实)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大大、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大大。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史铁生相册集(10张)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1]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初期有 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
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2] 用自己的心灵去写作!

㈩ 《平凡世界》作者 路遥 的背景

路遥,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01)路遥并不只是一介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延川县的革命群众分裂为两大阵营,路遥是其中一个阵营的领袖。后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路遥成为副主任,相当于副县长。那年,路遥只有18岁。

(02)据路遥的启蒙老师曹谷溪透露,路遥的性格里有许多缺陷。比如,路遥常常要朋友为他办事,自己却不大乐意为朋友办事。养父病危,路遥未能给他送上一碗水喝;养父逝世,路遥未能在他的坟前焚烧一张纸钱。作为儿子,路遥没有行孝。

(03)《平凡的世界》里的诗人贾冰的原型就是曹谷溪。

(04)路遥的骨灰被安葬在延安大学背后的山上,砌墓冢的青石是从路遥的出生地清涧县运来的。因为陕西有句信天游经常被路遥传唱:“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葬罢路遥,曹谷溪为那道安放路遥骨灰的山梁起名为“文汇山”。

(05)路遥本名王卫国。当年,林彪事件的真相传开,林彪的死党王维国,恰巧与王卫国音同。从那以后,路遥便不再使用真名。

(06)除了路遥这个笔名,他还用过缨依红、两园、鲁元等多个笔名。

(07)路遥是众所公认的“食客”。年轻时,总是走到哪里睡到哪里,住在哪里吃在哪里。后来居住在陕西省作协大院,仍是如此。作协的几个年轻人家里,他几乎都吃过。有时在大院里坐着,忽然看见谁出门回来,马上高兴地说:“到你家去吃碗面?”朋友说:“那就走。”他兴奋地跟着就走。

(08)路遥初学写作时,四处借书。他借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大讲信用。逢上主家讨要,他就说丢了,主家只能自认倒霉。再遇上新书,硬缠死磨还要借。不借吧,念其勤奋好学,借吧,担心再借仍不归还。

(09)路遥的妻子林达,是在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林达的笔名是程远。路遥程远,笔名对仗,志同道合。几年后,他们给独生女儿取名路远,熟人尽可察知其意。

(10)路遥升大学那年,因为他曾经当过造反派头头,延川方面把他推荐给北师大,北师大婉言谢绝;推荐给陕师大,陕师大也不愿意收。后来,延川县文教局长领着招办干部,带上一叠《山花》杂志,与延安大学招生的同志恳谈。延大也有顾虑。最后延川县委书记赤膊上阵,乘专车频繁出入延大校园。最终,延大校长申沛昌冒险拍板,把路遥录入延大中文系。

(11)当时,大学恢复招生不久,校园里的纪律比较宽松:允许抽烟,允许打瞌睡,允许学生因为觉得老师讲得不怎么样而离课。所以有时候,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去上课,路遥就猫着腰,怀揣着书从教室楼下一晃一晃地走出校门,或许是钻到杨家岭哪个理想的旮旯,或许是到校门前菜地埂下的延河滩,一直看书到开饭前返回。有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正讲着课,他趴在桌上漫不经心地听着听着,就会发出熟睡的鼾声。讲义发下来,同桌给他放进抽屉,他不仅不整理不阅读,急用时,抓出来捏成一团就跑进厕所。

(12)路遥十分崇拜柳青,至少把《创业史》读过四遍。

(13)1976年初,周总理去世,上级指示不许开追悼会,不许戴黑纱。路遥作为班长,担着政治风险,组织全班捐款,扯黑布做黑纱,每个同学都戴纱三天。

(14)路遥读大学时的经济费用都是由他的女友林达提供的。

(15)1970年早春,有一天,诗人闻频收到一篇文章,题为《车过南京桥》,署名缨依红。于是,闻频与作者见面,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穿着一件褪色的烂棉袄,腰里系着一根破麻绳。闻频准备编发那篇文章,但是觉得那个笔名很别扭。“你另想个笔名咋样?”闻频问。于是,年轻人接过诗稿,略加思索,便写下“路遥”二字。
(16)路遥特别喜欢下雨天,每当下雨,他都会喜悦万分地说:“下雨了!下雨了!”

(17)路遥买烟必须是带嘴的,抽的时候却要把过滤嘴掐掉。路遥最爱抽的是“红塔山”。

(18)路遥非常讲究书桌的整洁。他说,桌上有一点脏乱,他就进入不了创作的状态,必须收拾得顺心。而且,路遥喜欢在纸上乱写乱画。他常常什么立意和感觉都没有,在稿纸上画着画着,便画出一个灵感来。他还经常低着头在大院里走来走去,不过那不是在构思,是在放松。

(19)路遥说,在作家协会的机关大院里,最有趣的现象是:孩子们最忙,晚睡早起,勤于功课;其次是太太们忙,早出晚归,忙于上班;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从早喝到晚。

(20)路遥曾说,陕北姑娘待人极好,她要是爱上你,即使后来有情人未成眷属,她也一辈子忘不了你,什么时候,你只要捎个话,她借上盘缠也要来看你。他还说,陕北女子不仅心地美,长得也美。有机会到陕北,你等放学时,站在米脂中学、绥德师范门口看,那里出来的女孩子一个比一个美。

(21)路遥曾经给照看他的同志说,如果查出有癌症,他就跑了,跑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用毛毯一盖,卧地而死算了。但是,尽管最后查出的不是癌症,而是肝硬化腹水,路遥也未能走出西京医院。

(22)1981年夏天,路遥在甘泉县招待所写《人生》,白描专程去看望他,只见屋里烟雾弥漫,房门后的铁簸箕里盛满烟头,桌上扔着硬馒头,还有几根麻花。路遥头发蓬乱,眼角黏红,夜以继日的写作已经使他的手臂疼得难以抬起。路遥写作很吃力,进度不快,一天最多五六千字,还要不停地来回修改。

(23)那天晚上,延安城铺满月光。路遥和高建群像梦游者一样,在大街上翻来覆去地走到半夜。“中国文学界就要发生一件大事!”路遥说,他指的是那一包《人生》手稿。

(24)路遥获奖回来,把北京和省里给他的奖金,以女儿路远的名义存进银行。两笔奖金不多不少,一万元整。这是他身后唯一留下的一张存单。

(25)即使已经荣获茅盾文学奖,路遥的生活也十分清苦。作协大院里的人们几乎每天都看见他从街上的小摊回来,一手攥着几只馒头或几块锅盔,一手攥着黄瓜边走边啃,有时候连黄瓜都没有,只提着几根葱。

(26)王安忆给路遥算命,实际上是心理测验。她让路遥说出三种动物,然后分别报出由它们想起的形容词。接着,王安忆解释说,第一种动物的形容词是你对自己的描绘,第二种动物的形容词是别人对你的描绘。当王安忆说第三种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得“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起来。路遥说出的第三种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

(27)路遥说,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着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不禁流了下来。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所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它在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

(28)路遥喜爱足球,并且绝对地喜欢德国足球。德国足球所表现出的战术纪律、坚韧性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那种坚持到底、毫不气馁、朴实无华的精神,肯定和路遥的精神气质发生着共鸣。

(29)写完《平凡的世界》,与作家晓雷聊天的时候,路遥说他一直想写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题目就叫《生命树》,写他的家乡的黄土沟壑里的一棵老槐树,树下发生着几对青年男女的膨胀着的幸福和浓缩着的苦难,那是黄土高原上的亚当和夏娃的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路遥彻夜未眠,他联想到陕北某城几个老干部家庭的崩溃,他试图由几个家庭探寻大千世界的奥秘,计划写一部较大规模的长篇,题目叫《崩溃》。此外,路遥还想用十年的时间写文化大革命,书名就叫《十年》,写一百万字,把上至中央的斗争与下至基层群众的斗争,把城市的斗争和农村的斗争,穿插交织起来,写出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独特判断和剖析。

(30)路遥跟晓雷说,他准备选定一个时间,带他们乘车去关中东府漫游,去潼关,去龙门,然后溯河而上,去壶口,再漫游陕北的黄土沟壑,再去养他的延川,再去生他的清涧,他说让他们一同坐在他清涧老家的石窑内,让他的母亲为他们做陕北的花样茶饭,他说他母亲做的饭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食……

(31)1992年11月17日,上午8点20分,路遥逝世于西京医院。

(32)路遥的四弟王天乐读完高中,在农村教过一年书,接着去外面闯荡。他走到延安,开始他的揽工生涯。后来,路遥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宾馆,长谈不休。不久后,王天乐被招到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采煤四区。很显然,《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原型,就是王天乐。

(33)《人生》原名《浮沉》,《人生》这个题目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王维玲帮路遥改的。

(34)《平凡的世界》开始叫《黄土》《黑金》《大世界》,后来的书名是诗人子页帮路遥改的。

(35)路遥说,《创业史》的最后部分在《延河》发表的时候,他曾经当过柳青的责任编辑。他对柳青说,你是一个陕北人,为什么却把创作放在关中平原?柳青说,原因非常复杂,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该挑起来。对陕北,要写几部大书,是前人没有写过的书。柳青说,从黄帝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的。

(36)路遥在王天乐的陪同下,在煤矿体验过生活之后,忽然提出要改动孙少平的命运。他说,孙少平最远只能走到煤矿,如果走进大城市我就管不住他了。因为路遥对大城市生活不是特别熟悉。最后,路遥和王天乐共同决定,让孙兰香进入城市,因为她是他们理想中的人物。

(37)路遥与林达的感情,在路遥逝世十年前,就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王天乐曾经劝路遥离婚,然后找一个陕北姑娘,照顾他的生活。但是因为他们的女儿路远的问题,路遥迟迟不肯离婚。1992年夏天,路遥终于决定与林达协议离婚,但是一场突然其来的大病,使得路遥再也没有走下病榻。所以直至去世,林达仍然是路遥的妻子,她与路遥的女儿路远依法共同继承路遥作品的著作权。2003年,林达把享有的部分著作权全部转让给路远。

(38)在榆林宾馆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时候,路遥在感情和经济方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作。有一天,王天乐在洛川县采访,路遥突然打电话到报社,让他速到榆林。王天乐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急忙奔赴榆林。刚进房子,路遥就对他说:田晓霞死了。

(39)不管在哪里写作,临走时都是王天乐帮路遥清理房间。为帮路遥清理房间,王天乐经常要奔波百余里。而路遥,在王天乐帮他收拾行囊的时候,总是默默地在阳台上抽烟。

(40)《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北京通知路遥去领奖,路遥连路费都拿不出。最后还是王天乐帮他借的钱。王天乐把钱递给路遥,说:你以后再也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

(41)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

(42)路遥去世的消息,始终没有人告诉过路遥在延川的养母。老人还是从电视新闻里获知的。甚至路遥的遗体告别仪式,治丧委员会也没有通知路遥的养母。老人终日孤独地坐在延川老家窑院边的槐树底下,面向村口的大路,望着远方。儿子念书的时候,老人坐在那儿盼着他放学归来;儿子去了大城市,老人坐在那儿盼着他回家看看;儿子再也回不来了,老人连他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只能仍然坐在那儿,痴痴地望着……

(43)路遥的阅读兴趣方面,对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有特殊的偏好。国内,喜欢《红楼梦》、鲁迅的全部著作和柳青的《创业史》。国外,比较喜欢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肖洛霍夫、司汤达、莎士比亚、恰科夫斯基和艾特玛托夫的全部作品;泰戈尔的《戈控》、夏绿蒂的《简·爱》、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报纸,每天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杂志,除过文学杂志,喜欢《世界知识》《环球》《世界博览》《飞碟探索》《新华文摘》《读者文摘》《青年文摘》。

(摘自《路遥十五年祭》,李建军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