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课间活动时,三年级50名同学参加各项活动人数情况统计如下。打乒乓比篮球多几人 打羽毛球24% ,踢毽子10%

打羽毛球50*0.24=12人;打乒乓球50*30%=15人;打篮球50*16%=8人,答:打乒乓比篮球多7人

❷ 绵竹南轩中学的新校建设

2009年2月15日南轩中学正式开工建设后,为了让南轩中学的师生能够尽快在舒适、美丽的新校园里教学、读书,江苏南京的广大援建者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等困难,仅用7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教学楼工程主体。援建人员称,要把南轩中学新校园建成南京市援建项目的代表性工程。
2010年1月8日,新南轩竣工。绵竹市相关领导、江苏慈善总会、南京援建指挥部援建人员以及全校师生参加了竣工典礼。
新校园呈苏州园林式风格,占地136亩,比老校园增加了20余亩。总投资1.6亿多元。学校综合楼是震后重建的主要建筑群,建筑面积两万余平方米,5层全框架结构,由教学区、办公区和实验区构成,可容纳60个班3000名学生的教学。清晰的功能分区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
校内古迹南轩祠进行了震后加固,并添建了仿古式功能房,院内风景如画,庭台楼阁、小桥流水相映成趣。这里设置为学校校史陈列室、荣誉室、藏书室。藏书楼上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所题对联“高天仰北斗,正学崇南轩”历久弥新。
古祠里立有四块石碑,其中最右侧一块是在重建南轩楼时才新掘出来。其上记录了清咸丰六年,绵竹各个场镇为修葺南轩祠而捐资的情况。
校园另一边,则显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标准运动场投资近千万元,面积达9000 m2。不远处正在修建室内运动场,采用三层框架加网架结构,投资2000多万元,设有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健身房,室外设有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德阳唯一一个标准的6人制曲棍球场。预计将于今年5月12日前全面竣工。
运动场左侧是艺术楼,总面积4000 m2,共三层,艺术教室(包括琴房、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是学校艺体学生训练学习的专用楼。

❸ 本人在台州椒江 想出去看海 但女朋友在宁波 交通便利和风景优美相互结合 去哪里看海最合适 求详细攻略

去舟山群岛吧;自驾游坐车都很便利!

❹ 啸海帝鳄的左右怎么看

贺金鹃12周年庆典运动会暨庆典晚会圆满结束

在金鹃 12 岁生日来临的前一天,全体员工于 2005 年 8 月 7 日,在合肥红三环体育馆成功举办了《金鹃 12 周年庆典运动会》。主要有: 团体羽毛球、团体乒乓球、男篮、自行车团体慢骑、 4 × 50 米趣味双人接力、限时团体跳绳等团体项目。

一天的比赛竞争异常的激烈,公司上下,从年长的老员工到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一代;从公司领导到普通员工,个个精神抖擞,不甘示弱,每一位运动员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都影响着大家。在 赛场过程中,各公司参赛选手在赛场上斗智、斗勇、拼体力、比耐力、争时间、抢速度,使赛场高潮迭起、热闹非凡,加油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在整个运动会上,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运动员摔倒时,有人主动帮忙扶起;运动员口渴时,有人自觉递上水;运动员在场上拼搏时,旁边总少不了一群群活泼可爱的拉拉队,呐喊助威。 在团体12人组限时跳绳比赛中的徐总,由于年长体力“不佳”,几次跌倒,又几次爬起,并坚持到最后一秒。比赛中, 运动员脚扭了、腿抽筋、摔破了肉……,都没有退出比赛而是稍做休息后很快又重新回到赛场。

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下,此次运动会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赛出了团结、赛出了友谊,充分展示了金鹃员工激情迸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鼓舞了员工的士气,凝聚了员工的力量,为金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添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给金鹃 12 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之后,公司于 2005 年 8 月 8 日在皖能宾馆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晚会。

晚会在两位笑容满面的主持人隆重开场下,首先请出邹晓利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到:金鹃人以速度至上,专业领先的坚定理念,在这一年里成绩多多,星光灿灿。口子驰骋中国,攻城略地。都宝杯中国电子竞技大会灿烂开幕、大话娱乐收视率节节攀升、校企办学的顺利启动……更在各种国家级评比中屡有斩获。金鹃的综合实力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验证,所有金鹃人用双手和智慧,在金鹃的发展历程中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接着请出了徐建国先生做了精简的讲话,其中特别提到: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领先。再一次提出并强调“学习”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贯彻与推动绩效管理,倡导 “ 以优秀人才为根本 ” 的金鹃文化。 金鹃公司在周年庆典上表彰先进,激励全体员工向先进看齐。 庆典晚会的另一项重要主题内容就是现场评选“金杜鹃”奖。“金杜鹃 ” 奖主要表彰在历年来取得的工作绩效显著,直接为推动所在事业部或总公司的工作进展做出了贡献;拥有持之以恒的工作主动性;在专业创新和对公司文化的高度认同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的优秀员工。最终在紧张而热烈气氛中产生了两位金杜鹃奖得主,分别是徐建国和徐颐乐,以表彰他们一直以来对公司做的重要贡献。

晚会现场, 还分别隆重举行了庆典运动会颁奖和“金杜鹃”颁奖仪式, 员工表演了自己的精彩节目及一起合影留念。最后在盛大的晚宴中圆满结束金鹃十二周年庆典。

1、苟晓超:三次冲回教室
险情发生后,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苟晓超老师迅速组织30名学生从三层楼上撤离至操场安全地带。随后他又冲回三楼,抱出三名年龄较小的学生。就在他第三次冲向三楼,抱起两名腿部受伤的学生时,一根横梁从上边砸下来。当抢险的人们把他从废墟中扒出来时,他的双腿已被砸断。由于失血过多,这位年仅24岁刚刚新婚的老师不幸遇难。
2、吴忠洪:抢救掉队学生
地震袭来,四川省崇州市怀远中学教学楼垮塌。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700多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绝大多数顺利脱险。当时,学生从楼梯口蜂拥而下,英语老师吴忠洪听到有学生掉队,义无返顾地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吴老师被坠下的重物砸倒……吴忠洪老师今年45岁,已在教学战线工作了28年,面临危险,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5月13日清晨7时,一夜未眠的战士们才终于从一片瓦砾中找到了吴忠洪的遗体。接着,在他的身体下,大家又拉出了两名学生的遗体。
3、刘宁:救出59名学生却永失爱女
地震发生时,北川中学的刘宁老师正带领学生在县委礼堂参加会议。礼堂突然晃动起来,经验丰富的他马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立即叫学生就地蹲在结实的铁椅子下。礼堂部分坍塌,沉重坚硬的横梁和砖头、水泥块儿向下砸,牢固结实的铁椅子起到了保护作用。刘宁老师在关键时刻冷静指挥,全班59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脱险之后,刘宁又跑回北川县第一中学与幸存的教职员工一起投入救援工作。5月14日7时30分,在该校念初三的女儿刘怡的遗体被从水泥断块下“掏”出来。看到女儿的遗体,他放声大哭……
4、瞿万容:用身体挡住水泥板
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时,大地震发生了。30名熟睡的幼儿被老师抱出了房间而获救。救援队赶来时,在废墟里发现一个个小枕头、小盖被、小鞋子,也发现了年仅21岁的瞿万容和她怀中的孩子。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了孩子。
5、康玉龙:家人去世仍坚守抢险一线
在蓥华镇中学施救现场,一个消瘦的中年男子坚守在最前沿。他就是学校的校长康玉龙。该校约有100多名学生被埋在了教学楼废墟里。就是在这次地震中,他的岳父因房屋垮塌丧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康校长依然奋力地抢救着学生,“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有救出来,我就不会撤离现场!”
6、薛老师:冒险抱出30个幼儿
绵竹市凌法小学的薛老师在地震发生时正准备去上课。当时,学生们都在室外玩耍,幸运地躲过了地震。随即,他迅速跑到隔壁幼儿园,看到幼儿都一排排躺在床上睡觉,便立即与其他教师将幼儿一个接一个地朝室外抱。第30个幼儿抱出后,房子完全垮塌了。
7、谭千秋:遇难前用双臂护住4个学生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张关蓉泣不成声。
“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陪着张关蓉守在谭老师遗体旁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8、李开胜:强忍丧子之痛救援学生
东汽中学,一所位于绵竹市汉旺镇中心的中学。几天前,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灾难降临在了学校所在的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灾难发生后,东汽中学的1-3号教学楼8个班级中,仅有3个班级的师生安全撤离,其中,高二年级老师李开胜所在的班级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将班上近40名学生安全撤离,但他刚满17岁两个月的儿子却留在了那片废墟中。
痛失爱子,他强忍悲痛转移学生。儿子上课的教学楼已不复存在,就连附近的办公楼也未能幸免,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看着眼前的一幕,李开胜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失声痛哭。闻讯赶来的李开胜爱人,在得知儿子被掩埋的噩耗后,也一下子瘫坐在地上。随后,李开胜和爱人强忍内心悲伤,将安全转移出来的学生送到了绵竹市政府临时成立的救护中心。看到到处都是破损的房屋,还有那些急需救援的人们,本想离开的他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李开胜已哭干了眼泪的双眼,透出一种坚持。据记者后来了解,李开胜已于昨日加入到了绵竹市抗震救灾自愿者队伍中。“我失去了孩子,但我不希望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失去孩子了,他们都有生存的权利。”他对记者说。
9、严蓉:疏散学生后遇难 一岁半女儿可能成孤儿
映秀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严蓉,为了尽快疏散学生,严老师留在最后,等第13个孩子刚跑出教室,教学楼全部塌了下来。严老师遇难后留下一岁半的孩子小雯欣。孩子奶奶去世,父亲至今毫无音讯。
10、汤宏:一名教师的最后姿势
什邡红白镇中心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师生伤亡严重。7名教师殉职,其中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在生死一刻的最后选择尤为令人的感佩和动容。这是一名20出头的年轻教师,家里的孩子刚刚六七个月大。地震发生时,他所教的班级的教室位于一楼,他本来完全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留下来的保护孩子。他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名孩子。虽然没能将手中的学生救出教室,而他自己也在瓦砾中丧生,但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几个孩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最终获救。
11、张辉兵:临死手指楼梯叫学生快逃
在红白镇中心学校中学,九年级一班教师张辉兵,在最紧要的关头把学生疏导了出来,自己却倒在了教室门口。他的尸体被扒出来时,手指仍指着楼梯间的方向。逃生的学生这样说:“张辉兵老师让我们往楼梯间跑。”
12、肖明清:放弃被埋妻子 保护学生逃生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都江堰龙池镇南岳中心小学6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约200名孩子正在教室。孩子们乱成一团。这时,中心小学校长肖明清第一个冲进学前班教室,把孩子们连背带抱地营救出教学楼。距教学楼不到10米的教师宿舍楼在强震中倒塌,肖校长的妻子汤老师被掩埋,向他呼救。在生死关头,肖明清选择了保护学生,放弃了与他相濡以沫20多年的妻子。
13、废墟中两位遇难老师身下4学生幸存
汶川映秀小学,原来6层高的教学楼,被夷为平地。堆起的废墟有一层楼高。在废墟中,张来亚老师身体趴着,两手抱着向前,在他的身下,卧着两名学生,其中一名安然无恙,一名名叫周悦的只是手骨折。而张来亚老师,已经死了。联芳的死状和张来亚一样。在这名女教师的双臂下面,也有两名学生,安然无恙。
14、代课老师杜正香: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幼小学生
5月14日10时,当救援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杜正香,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今年48岁,孩子们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杜正香对孩子好是出了名的,她已经在南坝代课20多年,现在的工资只有450块钱,也没有转正的机会。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救援战士说,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杜老师的同事杨树兰说,地震发生时,她连滚带爬跑到操场上,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小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中的教学楼……
南坝小学两座3层高的教学楼全部倒塌,142名学生死亡,170多名学生失踪。
“同样在一楼的学前班(大班)的三四十个孩子都自己跑出来了,可是杜正香班上的孩子都太小,肯定被剧烈的地震吓呆了跑不动,要不然杜老师也不会跑进去那么多次,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
15、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9名教师:带71名学生冒雨翻山逃出震区
12日下午2点28分,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400多名学生刚午休结束8分钟,大部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少部分学生正睡眼蒙眬地呆在3层楼的教室里。
灾难突至 老师拉手护住学生
突然,大地开始颤动,教室的门窗哗啦啦着响。“地震!”老师同时紧张起来,大喊着让学生跑向操场。12秒后,震动越来越激烈,学校外的一些民房开始倒塌。老师们将学生全部围在中间,趴在混凝土篮球场上。
翻飞的泥土、扬起的建筑物灰尘,让师生们呼吸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求生和负责的本能,令老师们不敢大意,相互拉着手将学生牢牢地围在中央。剧烈的震动过后,老师们在余震中义无反顾地跑上还在飘摇的教学楼,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搜索,将部分还没来得及脱离险境的学生带下楼。
此时,学校门前的道路被倒下的房屋封闭,一些前来寻找孩子的家长动手清理出一条通道。
转移,撤离。教导主任肖晓川立即带着全校学生跑向对面的山上。
站在山顶,师生们看见,他们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一堆废墟;他们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学校,只剩下那幢3层教学楼仍然倔强而孤单地挺立着。清点完人数,肖晓川放下了悬着的心:学生们无一伤亡!
家园被毁 师生踏上逃生之路
当天下午,陆续有家长到山上领回自家的孩子。然而,直到下午5点,还有71名学生一直无人“领取”。
老师们开始用竹子搭建帐篷。部分老师担心家里的情况,请假离去,留下了9名老师。
当夜无雨,余震却不断,师生们无法入睡,默默地忍受着漫漫长夜的煎熬。
天亮了,小雨也开始向这群无家可归的人袭来。
留,还是走?
肖晓川与老师们开了个简短的会。山下的房屋,学生们曾经的家,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完整的大山,也裂开了缝隙,伴随着塌方裸露出了黄褐色的泥土。
大地似乎像患了感冒一样,无规则地打着冷颤。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只有撤离。逃生之路,当然不能选择危险。倾盆大雨,向他们泼洒而来,山下的道路,随时面临泥石流、山体滑坡。9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山尖踏上了无路的征途,这些学生中,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才14岁。
师生们在山间艰难地前行,一边要躲避泥石流和滚落的飞石,一边要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就这样,公路距离县城7.5公里的路程,不知在山间蜿蜒增加了多少,但是,他们在6个多小时后顺利地抵达了刚刚在县城另外一头的山顶上成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5岁的王义钦,才读学前班,稚嫩的左脚磨破了皮,直到快到终点才告诉老师。十来岁的高年级大孩子,则搀扶低年级的小孩子。就这样,再一次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地到达了目的地。
16、陈家坝小学教师:在河中站成一排传孩子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位于距县城不远的山坳里,陈家坝小学就位于陈家坝镇上,全校共有学生700多人,老师50人,分为一至六年级15个班和幼儿园4个班。
12日14时28分发生地震时,学生们正在上课,一时间学校2座三层教学楼大幅晃动,导致墙皮震落、楼体倾斜,师生无法站立,学校老师们第一时间呼喊学生趴到桌子下面进行躲避。第一波震动过后,老师们紧急将受惊吓的学生转移到学校的开阔带,并进行人数清点。正当老师们进行人数清点时,余震又将学校边上的部分山体震塌,一时间沙土弥漫,伸手不见五指。
顿时,700多个孩子乱作一团,四处躲避。在外围的老师为了不让孩子乱跑受伤,纷纷按住往外跑的学生。来陈家坝小学支教的大学生何超平面对扑面而来的沙尘,大喊着:“趴下,趴下,不要跑!”同时,紧紧将身前几名已经吓呆的学生按倒在地。沙土过后,师生眼睛里、嘴里、耳朵里都填满了沙土。
随后,学校决定渡过校前二十多米宽的小河,将学生们转移到对面更安全、地质更坚固的山坡上。在清点完学生后,老师赶紧把学生按班级分好,按照年龄由小到大的顺序分批转移,转移过程中老师们站成一排,为了不让膝盖深的小河冲倒孩子,老师们几乎是将一个个边哭边喊的学生传过小河,登上对面山坡。随后,一批批幸存的学生家长赶了过来,领走了一部分学生,但这时还有近400名学生无人认领。
由于地震严重,山坡下的陈家坝已经“矮”了下去,仅存的几座楼房也不同程度倾斜着。随后,政府组织的第一批救援队来到陈家坝,由于物资有限,老师们把发放的水和饼干全部分到了孩子手中。即使这样,一个十几个人的班才分到了1瓶矿泉水,每个孩子只分到了3片饼干。
就这样,近千名学生和家长在山坡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许多老师和学生还不知道自己亲人的下落。此时,陈家坝幼儿园园长李顺霞从同乡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女儿和丈夫被埋在了北川县城,其中女儿死亡,丈夫下落不明。她强忍痛苦,仍就照顾着身边的十几个幼儿园的孩子。
地震第二天下午,由于流经陈家坝乡的河流被山上滑下的随时堵住,水位越来越高,随时陈家坝乡随时有被水淹没的可能,于是学校决定步行前往19公里外的桂溪乡。下午天空开始下起了大雨,近千名师生和家长浩浩荡荡走向桂溪乡。途中,学生和老师被雨水淋透,冻得瑟瑟发抖,不时路旁还有山石滑落下来。由于食物和水有限,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走,终于来到了桂溪乡。许多孩子的脚已经被磨得不成样子,但是近百名老师和家长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走散。
据了解,陈家坝小学700多名师生无一遇难。
17、崇州市鸡冠山乡九年制学校23名教师:率43名学生翻山突围
在他们眼里,学生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自己却甘愿遭受雨淋!
他们用双手 通宵为学生挡雨
12日,汶川地震,崇州鸡冠山海拔1000多米处的鸡冠山乡九年制学校楼房也遭到毁坏。“地震发生时,我们学校的202名学生刚做完操。”在校长王京平的带领下,学校所有老师迅速将学生集中到操场内,安全躲过地震。“一些学生的家长陆续赶来,将自己的孩子接走,最后剩下43名学生。这43个孩子主要来自离校较远的竹根村和岩峰村,这两个村被地震彻底切断交通和通信,孩子们和父母无法取得联系。”
“为了让孩子们晚上有一个休息的地方,下午4点开始,我们就组织老师和村民砍伐竹子在暂时停留的农家乐院内搭建棚子,担心学生被淋雨,我们学校23名教师选择了用双手撑着篷布为孩子遮风挡雨整整一个通宵。”王京平说,当天晚上余震不断,孩子们也非常恐慌,所有老师都站在棚子的最外边,口喊“孩子们不用慌张,有老师在,你们可以安心睡觉”,个个浑身湿透。
他们在前边 为孩子搬石开路
房屋可能垮塌,暴雨可能还会袭击,经历了一夜惊心动魄的余震,校长王京平突然动了步行下山自救的念头。“鸡冠山乡党委书记王志伟(音)为此派出二三十名武警战士护送我们下山。”
当天下午3点多,他们开始从鸡冠山出发,每个武警战士、老师牵一名孩子,一前一后将孩子们夹在中间。风雨中,泥泞中,孩子们冷得发抖,陡峭的山崖路面上山体滑坡,飞石落下,不时有巨石挡道,孩子小的只有6岁,王校长先用手托,不行就背,而稍大一点的孩子,则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一个一个翻过去。“让我感动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哭。10多公里的山路走了3个小时零6分钟,晚上6点26分,43个孩子终于被成功转移到山下的文井江镇的一家温泉山庄。这时,老师们脱下鞋,才发现血水已经把袜子浸红了,袜子和肉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14岁的初中二年级女学生蔡嘉利告诉记者:“老师们和武警背着我们、抱着我们走过那些危险的山路……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
目前43名学生,多数已经被亲人领走,少部分学生被学府街小学老师暂时领养。

❺ 王宜的主要工作

(一)参与的国家重要事件
2009年建国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式唯一一位军外专家。将食疗与营养学结合,编写了《科学饮食指导》,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本军队阅兵中营养的科学化指导方案,也第一次吸收点赞了中医食养食疗学知识。
2008年汶川地震,是救灾前线唯一一位营养专家,应空军后勤部军需部的邀请,专程到四川绵竹、彭州、汉旺、什邡、洛水等地震灾区,为救援空降兵等部队官兵和受灾群众进行饮食营养调配、食疗,用科学的饮食方法,就地解决官兵和群众出现的体能不支、免疫力下降、烂嘴、烂裆等症状,既防治了受灾群众的疾病,又提高了救援官兵的战斗力,发挥了中医药在应急状态下的特殊价值。
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乒乓球队营养指导。队员使用她精心研制的食养配方,既达到了抗疲劳目的,又不吃药,还保持美食美味,可谓有功效无药味。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乒队将乒乓球与药膳并称为“国球”、“国医”中国元素。她是唯一一位参与两届奥运会的营养专家。
2005年作为中国代表队的首席营养专家,参加了世界博古斯金奖烹饪大赛(暨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独立完成中国队参赛作品设计计算说明,作品突出了中国饮食疗文化和传统药食同源的特色,获得了最佳创意奖。新加坡和日本是获得过此奖的亚洲国家,但新加坡参加了七次,日本参加了九次才得到此奖,中国第一次参赛就摘得桂冠,受到各国的称赞,扩大了中医食疗营养的国际影响。
2005、2006、2007年暨第三、四、五届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烹饪大赛首席营养专家、首席评委,唯一一位连续三年专业组连任评委。
(二)营养学与食疗药膳相结合,原创了性特色营养治疗。
古为今用,食为医用。在实践中,原创性地把现代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等与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药学、中医食疗药膳学有机结合,大胆探索学科的结合、工艺的创新,创建独特的药食同源饮食理论,开创了中西合璧的营养治疗方法。广安门医院临床营养治疗具有了自己的特色,食疗营养科也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在常规营养科的基础上,同时具有鲜明中医食疗特色的营养科室。
引入了国际营养联合支持概念,在国内首先实现药剂、医疗、营养联合查房(在国际上称为:营养联合支持小组),积极地配合临床工作。在中医领域,也首先建立并完善了临床重症会诊制、首诊制,保障了营养食疗治疗治愈率。
在国内重症抢救的营养支持上,居于领先地位。独特的、单纯性的药食同源饮食治疗,对严重的心衰、低蛋白血症、胃溃疡、胃痛、腹水、浮肿、腹泻、便秘、代谢综合症等多种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在保障住院患者的营养治疗基础上,开展了上门患者咨询、电话门诊、网络门诊,免费为患者咨询、治疗。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食疗营养学的免费门诊,受到了患者们的欢迎,得到好评。
2002年,作为专家访问学者赴意大利自然养生学会做学术交流,在欧期间,提出的中医营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得到欧洲自然养生协会、营养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还作为营养专家代表赴日本、东南亚、香港、澳门进行营养学术交流、指导、讲学,使古老的中医闻名于世。
(三)“治未病”彰显中医特色,借助媒体平台“短平快”传播健康知识。
把30年的临床工作体会经验和两种知识体系原创性结合,利用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开展“治未病”食疗营养科普宣传工作。让祖国医学在防治疾病中,发挥具大作用,提高大众健康意识和水平。
坚持多年来面对面服务大众,通过讲座传播营养健康知识。由院内的健康大课堂、走向社区大讲堂、机关、部队、大专院校、厂矿……力所能及地做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既对患者做治疗咨询,又宣传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得到各方大力支持协助。参加中央组织部“专家送教到边疆”,为新疆、西藏干部健康讲堂,到酒泉卫星基地做讲座,为青海石油工人、大庆石油工人送教育……大家亲切地称呼她“营养的健康使者”、“老百姓营养健康的裁判员”、“科普教育专家”。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实惠、简便的中医药文化健康理念与营养保健知识。曾在中央电视台第三(05年)、四(06年)、五(07年)届全国电视烹饪大赛做营养专家、首席营养评委,中央电视台烹饪擂台赛首席营养评委,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夕阳红”、“健康之路”、“科技博览”、“走进科学”、“少儿频道·成长快乐”、“天天饮食”营养专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华夏之声”、“老年之声”……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中华养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体育台“、”城市台“……从事科普讲座。2006年,开创了中国首位理工科学者在报纸、杂志设置专业专栏的先河。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生命周刊》《人民日报·生命时报》开设“宜人营养专栏”,随后又在《中国食品报》、《餐饮世界》、《家庭医药》、《母婴杂志》等报纸媒体上又设“宜人营养”、“宜养轩”、“宜儿育儿”、“宜儿食坊”等科普专栏。在纸媒体的《参考消息》、《三联周刊》、《健康报》、《中国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人民日报·生命时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晨报》、《新保健》、《中国健康》、《中国食品杂志》、《餐饮世界》、《家庭医药》……百家权威报刊、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及专访文章500余篇, 被近万家媒体网站转载。在搜狐网开设博客,通过博客方式传授营养知识,网友们称之为“开在网上的第一家营养门诊”,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博客行动“王宜——搜狐——红十字会——空军”响应力大,开辟了网络营救生命线。获得了“健康卫士”、“健康达人”等荣誉称号。

❻ 绵竹实验中学好不好

绵竹中学实验学校,绵竹中学实验学校,绵竹中学实验学校
在风景如画的月亮岛上,潺潺流淌的马尾河畔,有一所美丽的学校,这里绿树成荫鲜花似锦,鸟语花香,环境宜人——这就是绵竹中学实验学校。
她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承接了紫岩书院的千年文化底蕴。一批批优秀园丁在这28000多平方米的沃土上用知识和勤劳培育着每一棵桃李,一代代莘莘学子在这里用智慧和汗水编织着自己理想之梦,一棵棵幼苗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一批批学子培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这里是同学们成才的摇篮,又是大家学习、生活的乐园。
一流的教学设施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绵竹中学实验学校
学校建筑气势恢宏,布局合理。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和展示才华的空间;教育教学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实验操作中心,心理辅导中心,营养膳食中心记录着每位学子的成长足迹,标准化的学生公寓,为同学们提供优质服务;300米全塑胶跑道,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保障,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设施配备全部达到国标。现代化的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优质教育的保障
学校以原绵竹中学初中部优秀教师为主干,并吸纳了省内外优秀教师作补充,一线教师均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年均年龄在30岁左右,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知名教师的传、帮、带,使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更显活力,他们不仅“学高”,更注重“身正”,不仅善于教书,更注重育人,他们大胆尝试创新教育,赏识教育,用爱心去树造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用榜样去激励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扬思维个性,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创业”,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支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队伍,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绵竹的教育史写下了不少辉煌的篇章。在各级教师技能大赛中,我校教师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10个,德阳市和绵竹市级奖30余个。高素质的教师群体为实验中学的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校的办学活力与后劲,不仅取决于办学特色与办学水平,更离不开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开拓创新的实验中学行政班子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师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大胆实施“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成才工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以新一轮课改为契机,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学校已培养出德阳市、绵竹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0人,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坚持“以德立校”,把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校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实验中学坚持以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学校品牌,把“创新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用特色和优质教育打造学校品牌”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以“修学立诚,包容大气”作为办学思想;以“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着眼未来,关注学生一切的发展”作为学校育人目标,以“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成长目标,学校以鲜明的教育个性和优异的教学实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流的办学实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
绵竹中学实验学校2002年从绵竹中学分离出来独立成校办学至今,连年教学实绩名列德阳市第一名,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仅2005学年度,学校就捧回22个集体奖牌,其中省级3个,德阳市级4个,绵竹市级15个;短短的一年,我校24名教师获国家级奖,11名获省级奖,12名获绵竹市级奖,短短的一年,我校19名学生获国家级奖,47名学生获省级奖,123名学生获德阳市级奖,12名学生获绵竹市级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以兴趣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文学活动,由学校语文组全体教师组织实施,通过演讲比赛、诗歌、小说、散文创作,诗歌朗诵,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读书沙龙,学校办手抄报,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游戈,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科技活动,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馆,让学生通过阅读科技发明资料,写科技论文、设计科技创新方案、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三艺术活动,学校成立了月亮之声合唱团,学生民乐团,年级舞蹈队,开办书法、美术,摄影等兴趣班,给学生广泛搭建展示平台,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使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使学生的修养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
第四英语文化周活动,内容包括单词竞猜,选词讲故事,英语歌曲赛,英语短剧表演,办英语手抄报,集体欣赏点评英语电视短剧等,各项活动由专职外教到场指导,营造了校园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交流的能力,2005年12月,我校学生代表德阳市参加“四川省中学生英语电视风采展”荣获第一名,翻开了绵竹市及至德阳市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
第五体育活动,学校保证每位学生一天至少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活动内容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类、体育竞技、棋类等,同时保证了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能锻炼,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实验中学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广泛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展示自我广泛搭建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大赛中捷报频传,凸显我校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实验中学不仅是学生成才的摇篮,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愿他们在这里都能放飞自己的理想之梦。
学校文学社团“月亮岛”培样了学生们的课外兴趣,学生们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月亮岛”文学社主办的《月亮岛报》为同学们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发表的平台。

❼ 绵竹市哪所学校有乒乓球队

建议,供参考
你首先登录qq,然后查找群,输入所在地
区,比如绵竹乒乓球,就可以找到在绵竹的
乒乓球群。然后你申请加群,入群后,你就

1、咨询球友,获得信息,比如乒乓球培训和教练信息,乒乓球专卖店位置,球场位置,球拍配置等等,球友很热心,信息很准。
2、结识更多的球友,可以约他们打球或者去他们单位打球。
3、一些教练,店家和俱乐部也常常在群里,解答问题。
我就是这样找到附近的球友,常常得到他们的指点

❽ 听说有150个棉竹孤儿来常州了,想知道他们的情况

106名绵竹灾区儿童走进"常州新家"

--------------------------------------------------------------------------------

时间:2008-05-31 【来源:常州日报】
中国常州网讯 走出候机大厅时,孙一凡认认真真整理了一下戴在胸前的红领巾。“常州一定很美丽,我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9岁的孙一凡微笑着对记者说。
昨晚20点08分,深航ZH9574航班准时降落。经过两个多小时飞行后,来自四川绵竹市汉旺镇、孝德镇等重灾区的106名孩子,终于踏上了常州的土地。
副市长居丽琴早早在机场等候孩子们的到来。
未来两年中,他们将在我市“绵竹希望班”继续他们的校园生活——这些班,设在我市武进区民营企业侨裕集团捐资建造的泰村实验学校。由民营企业一次接纳如此大规模的灾区学生,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

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绵竹市95%的学校校舍严重受损,汉旺等地的30余所学校几乎无一间教室可用,一双双求助的眼睛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当天,正在美国出差的侨裕集团董事长陈礼斌立即起程回国,并于13日凌晨6点作出决定,暂缓发往美国的一批帐篷和野营床,转而捐赠给灾区,损失由公司承担。1000顶救灾帐篷和2000张急救床紧急运抵灾区。
17日,在第二批1000顶救灾帐篷启运灾区的同时,侨裕集团作出了一个新的决定:迅速和有关方面联系,在由集团捐资建造的泰村实验学校内设立“绵竹希望班”,安置部分受灾儿童学习和生活。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常州市和武进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表示“灾区孩子与常州学生一样享受免费教育”。25日,武进区教育局副局长顾树民奉命急飞绵竹,与绵竹教育局接洽。“我们挨家挨户联系学生,家长们都非常支持尽快把孩子送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学习。”顾树民说。
“106个孩子在常州期间的所有学习生活费用全额由公司负担。”陈礼斌在机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切都准备好了。”泰村实验学校校长李国方说。这些天,学校已将教室和宿舍粉刷一新,课桌椅、床铺、被褥、文具、课本也都是新的。为方便孩子们与家人联系,学校专门在孩子们的宿舍里新安装了4部电话。“明天上午,还将给每个孩子量体裁衣定做校服,确保他们穿着新校服过‘六一’,同时配备心理教师对他们作心理疏导……”
李国方告诉记者,106个孩子中,有62个女孩,44个男孩,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13岁。考虑到两地教学环境差异,学校还将与随同前来的4名当地老师协商教学内容,按学生们原来的年级进行分班,原则上一个年级满15人就独立编班,配备最优秀的任课教师和生活老师,帮助孩子们完成在常州两年间的学业。

“感动”、“谢谢”,成为孩子们用得最多的词汇。交谈中,记者感受到,孩子们的情绪总体恢复平静。
13岁的叶子林一路上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出门,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到常州,“常州很美丽,很富饶,我会好好学习,重建家园。”她还用稚嫩的小手,指着肩上的新书包对记者说:“这是飞机上阿姨送给我们的!”
当晚21点45分,孩子们被接进提前安排好的饭店就餐,看着眼前的红烧肉、大虾、青菜和专门准备的四川辣椒,绵竹市孝德镇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杰的脸上透出了纯真而灿烂的笑容。“真香!谢谢你们,谢谢常州!”他告诉记者,“希望马上能回到教室,我一直都是班里的前几名,上次数学考了90分呢;我还喜欢打乒乓球。”谈起学校,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
记者 姜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