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拍好运动会,体育摄影的七大窍门

我曾经在场馆拍过体育运动,分享一些心得。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光圈快门感光度等参数如何设置?
阴天:ISO800,极端情况ISO1600、光圈开到最大、需准备一张白纸/灰卡预先调好白平衡、快门在1/1000s以上
晴天:ISO400,光圈快门同上

机位多高:一般站立或半蹲拍摄,可以根据喜好调整角度

闪光灯要打吗:室外运动不用;室内运动看光线、和运动员距离,如光线暗、距离远,按阴天设置设备

长焦还是广角:因为一般运动都不能进具体拍摄,所以一般为长焦,例如或200mm或300mm加extention tube

站在哪里拍好:如果坐观众席那自然只能随遇而安,如能自由走动,以以下拍摄地点为佳:
足球:球门后
篮球:篮侧
游泳:运动员正面
跳水:运动员侧面
体操:与运动员活动方向呈90度角处
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站在一名运动员背后拍摄另一名运动员表情

画面内容及构图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用长焦镜和大光圈压缩和简化背景,画面主体人数最好不超过2名运动人,构图一般不太注重黄金分割,重要的是表情、动作气势、进球(赢)的一霎那动作。

另外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经验:由于体育摄影对相机和附属配置的要求很高,绝对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镜头焦距低于180mm,光圈小于f/5.6,ISO小于400,快门速度低于1/500s的话,恐怕难以理想效果。附属设配方面,如果使用长焦镜,一支单脚架(monopod)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为提高挑图成功率,最好多拍一些,所以需要准备充足的记忆卡和电池。

一张好照片背后有无数张失败作,关键在于个人努力,祝你好运!
答案来源:iFrez

『贰』 《战狼2》惊艳的水下6分钟是怎么拍出来的

战狼团队,1000人团队,辗转拍摄300天,N次出生入死。制片人说一切都是“天道酬勤”。《战狼2》在过去的周末几天,刷新了各种票房纪录。影片27日上映仅4小时票房就破亿,截至昨天,该片总票房已破12亿。

水下运动消耗体力本来就大,更何况是拍摄水下动作戏。拍摄中为了尽快下沉,吴京在身上配了4公斤的铅(原计划是1公斤)。下去上来,拍完两条之后,他的体力就跟不上了。“镜头上到脸的时候,我已经动不了了,水开始往嘴里浸。远远地看见救生员飞速地拿呼吸器给你扔过来,但你就是够不着,就往下沉。到最后这哥们直接把我举到水面上去了。”

拍摄这场跳水戏动用了一艘大货船、一艘机械船、三条救生艇、两条拍摄船。谁知算准了洋流和抛锚起锚的时机,出海那天却赶上大雾,所有人都回不了岸。

之所以,有如此惊艳的六分钟,那都是一大群人辛苦努力的结果。为战狼的诚意点赞。

『叁』 拍摄跳水的摄像头安在哪儿的

不是直接跟下去,你仔细看,是导演切换的镜头,水上和水下是两部摄影机

『肆』 王兵同学利用数码相机连拍功能记录运动会上女子跳水比赛中运动员在10m 跳台跳水的全过程.所拍摄的第一张

(1)由题意得:相机每0.1s拍一张照片,运动员从起跳到入水所用时间为 t=1.8s
设跳台高h,起跳速度为v0由:-h=v0t-

1
2
gt2
代入得:-10=v0×1.8-
1
2
×10×1.82
解之得:v0=3.4m/s
(2)上升时间t1=
0?v0
?g
=0.34s
拍第四张历时是0.3秒,所以还处于上升阶段.
答:
(1)运动员的起跳速度为3.4m/s.
(2)第四张照片不是在最高点,还处于上升阶段.

『伍』 摇滚现场的开火车,跳水,死墙,mosh都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

摇滚现场的开火车,跳水,死墙,mosh的意思:

1、开火车,这个最经常,不过场地要开阔一点。

以上三种互动形式都要注意安全,不要以把别人搞伤为目的,注意保护弱者和携带摄影器材的人。不要强迫 pogo,如果他人不愿意,应当为他人离场行方便,在开始冲台等动作前要给予必要提示。

进行之前,请注意以下的注意事项:

1、鞋子很重要,不要带包,不要戴眼镜;

2、把一些身上的配饰锐器都卸了。

『陆』 请问这张图片用的什么摄影手法,会将这么一串连贯的的跳水动作的痕迹感拍摄出来

光圈调到最小,感光度也调到最小,快门大概5秒,或者用B门背景光尽量关掉,只留人物光。

『柒』 摄影时如何使运动的物体清晰同时静止的背景模糊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一、找到合适的位置,架好设备

寻找人群不会很密集,但是又流动很快的地方是最好的。架好设备,连接好快门线,装上ND镜。

(7)摄影跳水扩展阅读:

追焦摄影也叫摇拍,是一种特定慢快门的摄影技巧,通过设备镜头与目标物体几乎平行平稳同速的跟踪目标运动轨迹拍摄手法来实现模糊背景突出主题的效果,会让照片看起来很有动感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

1、所谓低速快门,一般指1/60s及以下的快门速度,当然得看主体的运动速度而论,如果是拍高铁,1/125s也是低速快门。

2、刚开始拍摄时,先从个小速度慢的动体拍摄,找到感觉后再拍个大速度快的物体。

3、拍摄模式:快门优先,感光度100,感光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4、熟练后建议使用M挡拍摄,因为快门优先的话,光圈是自动的,会影响景深,而M挡能精确控制参数,如果镜头光圈不够小,快门速度不够慢那就加减光镜。

『捌』 1.什么是运动摄像运动摄像分几类2.说出各种运动摄像的运动方式及造型特点、功用、拍摄注意事项

你提的问题太多,需要很长的篇幅,不能一次回答,先回答一部分。什么运动摄象?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影机机位,或者变动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称为运动摄像。通过这种方式所拍到的画面为运动画面。运动摄像分为:推摄、拉摄、摇摄、移摄、跟摄、甩摄、升降摄、旋转摄、以及两种以上的方法综合使用的综合运动。
各种运动摄象形式都有它的造型特点、功用和拍摄的注意事项。先回答推摄、拉摄、摇摄的造型特点、功用和拍摄的注意事项。
1、推镜头的造型特点、表现功能及拍摄的注意事项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体和细节,同时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个主体和细节决定了镜头的推进方向和最后的落点。推镜头在镜头推向主体或细节的同时,取景范围由大到小,随着次要部分不断移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或细节逐渐变大,“强迫”观众注意,并且它的落幅画面最后使被摄主体或细节处于醒目的视觉中心位置,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比如在拍摄新闻特别是会议场面时,经常由全景作起幅,首先交代环境,然后推向大大台上正在讲话的某位重要人物,这样既交代了环境,又突出了主体。又如在拍摄运动员站在大大台上领奖时,经常由全景推成这个运动员的面部特写,这样在大景别画面中一般不易看清、不太明显的运动员或兴奋激动或高兴落泪的面部表情、神态得到突出和强调,无需语言便能说明问题。
推摄过程中由于景别不断发生变化,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因此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前进式蒙太奇组接是一种大景别逐渐向小景别跳跃递进的组接方式,推镜头也是由大景别向小景别过渡。随着镜头向前推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由小变大,甚至可以充满画面,与此同时,主体周围所处的环境由大到小,由所占较大的画面空间逐渐变成越来越小,甚至消失“出画”。但它还具有蒙太奇组接所不具备的特点:由于推镜头画面景别不是跳跃间隔变化,而是连续过渡递进的,因此保持了画面时空的统一和连续,消除了蒙太奇组接带来的画面时空转换的跳跃性和虚假性,它从大景别起幅不间断地向小景别变化最后落幅,使主体与所处环境的联系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比如电视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有一个描写郭布罗润鹧和金蕊秀这对曾经的皇妹国舅在厨房煎饺子的一场戏,画面起幅是他们正拿着油瓶准备往锅里倒油的近景,运用推镜头的方式,把落幅停在油瓶口的特写上,我们可以看见油一滴、两滴,然后就赶快收起油瓶,这个镜头形象地告诉我们这对昔日住在故宫里的皇亲国戚如今的生活是简朴而节俭,可谓两滴油中见人生。
由于推镜头使画面框架处于运动之中,直接形成了画面外部的运动节奏,因此推镜头速度的快慢还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比如山坡上,一头牛刚刚吃了一口草后,一边嚼,一边抬头看远方,如果用缓慢而平稳的速度推向牛的头部特写,给人以安宁、幽静、平和等情绪平静的感觉。同样是这幅画面,同样的起幅落幅,如果推进的速度急剧而短促,则给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特别是急推,被摄主急剧变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极强,比如影片《罗拉快跑》中,有罗拉的男朋友被人追杀而在电话亭里打电话向罗拉求助这样一个情节,这时镜头由一个城市的大远景急速推成电话亭的近景,表现出了他紧张、恐怖、焦急到了极限,同时也突出了他在这个大城市的孤独。
推镜头还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运动速度感,当我们对迎着摄影机方向而来的人物采用推摄时,画面框架与人物形成逆向运动,画面向着迎面而来的人物奔去,双向运动使得它们在中途就相遇了,其画面效果明显加强了这个人物的动感,仿佛其运动速度加快了许多。反之,当对背向摄影机镜头远去的人物采用推摄,由于同向运动因而减缓了这个人物远离的速度感。
运用推镜头拍摄画面时,要注意落幅画面的构图要准确、焦点要准确,画面的景别要恰当,推镜头的速度要均匀并且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2、拉摄(拉镜头)的造型特点、功用及拍摄的注意事项
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使画面从某一被摄主体逐步拉开,展现出主体周围的环境或有代表性的环境特征,最后在一个远远大于被摄主体的空间范围内停住,也就是在一个连贯的镜头中,既在起幅画面中表明了主体形象,又在落幅画面中表明了主体所处的环境,这种从主体到环境的表现方法是一种以点到面的表现方法,它既表现了此点在此面的位置,也可以说明点与面所构成的关系。比如画面起幅是一名记者正做报道,拉开后是一个交通事故的现场,这表明记者是在一事故发生地做现场报道。同样是这个镜头,假如继续往出拉,出现一家人正在看这个电视节目,这样,看似对这则报道的强调转移成了一家人对此事的关注。实际上画面的全部意义是在画面最后出现的特定环境时才完成的,可以看出,拉镜头的落幅画面是揭开画面表现意义的关键之笔。
拉镜头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从起幅开始不断拓展,新的视觉元素不断入画面,原有的画面主体与不断入画的形象构成新的组合,产生新的联系,每一次形象组合都可能使镜头内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一些拉镜头以不易于推测出整体形象的局部为起幅,有利于调动观众对整体形象的想象和猜测,随着镜头的拉开,被摄主体从不完整到完整,从局部到整体,给观众一种“原来是……”的求知后的满足。这种对观众想象的调动本身形成了视觉注意力的起伏,能使观众对画面造型形象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比如画面的起幅是一只特写的蝉,随着镜头逐渐拉出,出现了一只螳螂,于是一下子让人对蝉的命运担忧起来。镜头继续拉出,螳螂后面出现一只黄雀,于是螳螂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拉镜头不仅逐渐扩展了视觉空间,而且随着镜头的拉开不断入画的新形象会给观众一种新的感觉,画面形成的多结构变化,又促使观众随着镜头的运动不断调整思路,去推测画面构图变化所带来的新意义及所引出的新情节,它不像推镜头,被摄主体和画面一开始就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观众对起幅中早已出现的主体和结构关系早有思想准备。因此,拉镜头有时能产生意料之处,情理之中的结构变化和情节变化,比推镜头更容易紧紧抓住观众。
拉镜头是一种纵向空间变化的形式,它可以通过纵向空间上的画面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因为拉镜头可以通过镜头运动首先出现远处的人物再出现近处的人物和景物,然后将前景的人物、景物、背景的人物同处于落幅画面之中,形成结构上前后呼应。比如一个拉镜头的起幅画面是墙上的一条标语“此处不准倒垃圾”,待镜头拉开,标语周围全是垃圾,这一前一后的两个画面形象,无疑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对比关系,其画面意义一目了然。
拉镜头时使景别连续变化,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过渡,有连续后退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这方面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但它们是通过镜头运动而不是通过镜头组接来实现景别的变化这一点上又是一致的。因此,由于表现时空的完整和连贯,同样在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比如在一则新闻中,画面起幅是一支正在纸上写字的笔的特写,随着镜头的拉开,观众看到的是一位失去双臂的残疾人正在用脚趾夹着笔写字,这样一个拉镜头从特写到全景的过渡是不间断的,因而它排除了画面编辑、分切所具有时空、人物转换的可能性,观众通过整个镜头看到的是当时环境中真真实实的现实,因此,在纪实性节目的拍摄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推镜头和拉镜头来强化时空连续的纪实性效果和造型表现上的真实性。
拉镜头的内部节奏由紧到松,与推镜头相比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同时由于画面表现空间的扩展反衬出主体的远离和缩小,从视觉感受上来说,往往有一种退出感、凝结感和结束感。在最终的落幅画面中,主体仿佛是像戏剧舞台上的“退场”和“谢幕”一般。比如一则反映城市儿童缺乏运动场所和游戏绿地的新闻,结束部分也是一个拉镜头:起幅画面中几个小男孩在街边的一小块草坪上踢足球,周围车来人往,镜头逐渐拉开,远处出现了一个正在施工的高大楼宇的全景画面。在最后的落幅里,前景是几个追来追去的小男孩,背景是那个显得异常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个拉镜头也带有某种结论性的意蕴,即此起彼伏的城市建设仍在不断侵噬着本已严重不足的儿童活动空间。
3、摇镜头(摇摄)的造型特点、功用及拍摄的致意事项
摇镜头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横向移动镜头光轴的水平横摇、垂直移动镜头光轴的垂直摇摄,中间带有几次停顿的间歇摇,摄影机旋转一周的环形摇,各种角度的倾斜摇等等。不同形式的摇镜头包含着不同的画面语汇,具有各自的表现意义。
摇摄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因此它可以突破电视画面框架的局限,利用摄影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放大视野,包容了更多的视觉信息。摇摄多侧重于介绍环境、故事或事件发生的地形地貌,展示更为开阔的视觉背景,它具有大景别的功能又比固定画面的远景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在表现山群、草原、沙漠、海洋等宽广深远的场面时有其独特的表现力。这种展示空间、扩大视野的摇镜头通常是用远景景别或全景景别速度均匀而平稳地摇摄完成的,其目的是通过摇的全过程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不是具体地描述某一个物体,它对画面整体形象的追求大于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由于它扩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对于较为宽广的物体,如跨江大桥、拦河大坝等横线条景物用横摇,而对于较高耸的被摄体如摩天大楼、电视发射塔等纵线条景物则用垂直摇摄,能够完整而连续地展现其全貌,正是摇镜头的运动的扩张把被摄体的全貌、形状表现出来,形成壮观雄伟的气势。而对于有些被摄体如长幅会标、旗杆等,可根据物体特征而运用较小的景别,让物体充满画面,将无意义的部分排除在画面之外,达到用小景别出大效果的目的。
摇摄能够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的两个主体的内在联系,也可通过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主体,通过摇摄将它们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因果关系,如果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之间的联系时,镜头摇过时或作减速、或作停顿,以构成一种间歇摇,把几个主体串连起来。在影片《纵横四海》中,亚海、亚占两人刚刚躲开别人的追杀,逃到海边时,镜头以他俩为起幅摇到海中,正见两个杀手从海上架着飞艇赶来并开枪射击,让观众刚刚解脱一下就又替主人公和处境紧张起来。又如从“禁止吸烟”的标语摇到正在吸烟的人;从一片花朵摇到一群天真的孩子,这样把生活中富有对比因素和两个单独形象连接起来,使它所表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两个单独形象所表现的意义,且比蒙太奇组接方法更少人为加工的痕迹,保证了时空的完整性,使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因而在纪实性节目中具有不可置疑的力量。另外,摇摄除了通过镜头摇动使两个物体建立某种联系外,还可通过摇出后面的物体对前面的物体的进一步说明来规范观众的思路。比如画面表现一个人走进一个大门后镜头摇起来后出现邮局的牌子,画面通过视觉形象明白地告诉观众这个人走进的是邮局而不是别的地方。由于有了后面的画面才使前面画面的意义更为明确。影视剧中常用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表现方法,为后面的剧情发展留下伏笔。
摇摄还便于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比如在电视体育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奔跑,镜头随着奔跑的方向摇动;打排球、篮球或踢足球时,一般镜头也是随着球运动的方向摇动。特别是用长焦镜头摇摄时,很容易把有不同方向、不同运动速度场面中的主体从中分离出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另外,对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画面主体用摇摄的方式让它们逐个出现,可以强化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印象,形成一种数量和情绪的积累效果。比如在一部拍摄关于计划生育的专题片中,有一个在街上拍的摇镜头,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不断运动不断重复的人群,这种摇镜头延长了观众对人群的视觉感受,加深了对“人满为患”的印象。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能源危机”还是“水资源危机”,它背后都隐藏着“人的危机”。
在镜头组接中,当前一个镜头表现是一个人环视四周,下一个镜头用摇所表现出的空间就是前一个镜头里的人所看到的空间。此时摇镜头表现了戏中人的视线而成为一种主观性镜头。另外,当画面从主体人物摇开,摇向主体人物所注视的空间,这种摇镜头也表现了戏中人的某种视线,同样也具有主观镜头的作用。同时,摇镜头还可以通过空间的转换、被摄主体的变换引导观众视线由一处转到另一处,完成观众注意力和兴趣点的转移。比如从脚手架上的施工人员摇到地面正在分析图纸的工程师,就是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
运用摇镜头拍摄时,应当注意画面的起幅和落幅的构图要准确,焦点要准确,摇摄的速度要均匀并且与画面内的情绪气氛和节奏相一致。(待续)
4、移摄(移镜头)
摄像机处于运动状态进行拍摄叫移摄,移摄的镜头叫移镜头。移摄有横移、之分。纵移移摄使画面的框架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处于静止状态,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开的态势,并且移动摄影通过摄影机的移动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是通过电视屏幕表现生活图景的,但是电视画面的表现范围却受到四边画框的严格限制,移动摄影使电视画面造型突破这种限制成为可能,比如横移在横向上突破这种画面框架两边的限制,开拓了画面的横向空间;纵移在纵向上突破了屏幕的限制,在电视画面中直接通过运动显示了画面的深度空间,特别是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并且对于较为复杂的空间在表现上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现代影视节目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航拍镜头,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完整空间的表现,赋予了影视画面更为丰富多样的造型手段。航拍除了具有一般移动镜头的特点外,还以其视点高、角度新、动感强、节奏快等特点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景象。比如影片《望长城》中,经常用航拍的移动摄影表现长城的雄伟气势,如电视片《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中用航拍的一个前移摄镜头,让一条长长的古街尽收眼底。这些航拍镜头将观众视点带到空中,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扩大了画面表现空间的容量,形成了浩大的气势。
移动摄影使摄影机成了能动的活跃物体,机位的调度,直接调动了人们在行进中或在运动物体上的视觉感受。比如把摄影机架在飞驰的火车中拍摄窗户外的景物,画面犹如车内主人公的视点,表现的是窗户外飞而过的景物。如果说摇镜头是在原地“左顾右盼”的话,那么移镜头就是还原人们生活中“边走边看”的这一视觉感受。
注意事项
移动摄影,除一些特殊的场合需用特殊的设备(如减震器)外,一般条件下的移动摄影主要有两种拍摄方法,一种是将摄影机安装在活动装置上,如摄影专用怪道、移动车、带轮的三角架、升降车以及各种工具车等,随着活动物体的运动拍摄;一种是摄影师肩扛摄影机通过人体的步行拍摄。这两种拍摄方法都力求画面平稳。另外,在移动摄影时尽是运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来达到均匀平稳的画面效果。
减震器又称斯坦尼康 (STANNIK),是一种用身体支持的带有电视取景器的减震器,可以保证移动的画面的稳定。1976年美国工程师布隆发明、1978年获50届奥斯卡电影技术发明奖。现代摄影越来越多地使用斯坦尼康 进行移动摄影,如电影、电视剧以及大型的文艺演晚会等。
5、跟摄(跟镜头)
实际上跟摄也是移摄的一种,跟摄和移摄相比,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而且在移动过程中景别相对不变。由于一般情形摄影机运动的速度与被摄主体运动的速度相一致,这个运动着的被摄对像在画框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背景环境则始终处在变化中。跟镜头的摄影机运动是以运动的被摄对象为契机和依据的,环境逐一连贯的表现出来,这种跟镜头重点在于通过人物的运动引出其所在的环境,比如在影片中表现追逐时常用跟镜头,被摄主体相对不变,而背景则一会儿是高速公路,一会儿是盘山公路,观众通过这个跟镜头看到了追逐经过了许多地方,更感受到了追逐的艰辛、逃跑的困难。
跟摄时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画面对主体表现的景别也相对稳定,如果是近景始终是近景,如果是远景始终是远景,目的是通过稳定的景别形式,使观众与被摄主体的视点、视距相对稳定,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这种摄法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代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体态及与环境的关系。比如影片中出现骑马、坐车的镜头,多用跟摄使主体相对稳定,形成一种对动态人物或物体的静态表现形式,使动体的运动连贯而清晰,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神态变化和性格特点。但如果想通过主体的运动在屏幕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使动感更加强烈时,则需用固定镜头,如用长焦远调一辆正两面驶来的汽车,由于路面不平,汽车上下左右颤动,由于画框静止不动,汽车在画面上的颤动就更加明显。
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的视点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摄影机背跟方式的跟镜头,使镜头表现的视向就是被摄人物的视向,画面表现的空间也就是被摄人物看到的视觉空间,这种视向的合一,可以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跟摄是对人物、事件、场面跟随记录的表现形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意义,跟摄中被摄人物的运动直接左右着摄影机的运动,摄影机跟随被摄人物运动的拍摄方式体现了一种摄影机的运动是由于人物的运动而引起的被动纪录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使观众置身于事件之中,成为事件的“目击者”,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客观纪录的“姿态”。尽管摄影机是运动的,但表现的方式是追随式的、被动的,它使我们在画面造型上感觉到摄影者在事件现场不是事件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是事件的“旁观者”和纪录者。
拍摄注意事项
跟随被摄主体拍摄时,要跟的准,为了保证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景别和与画框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摄影机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要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相一致。另外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拍摄所带来的焦点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以及光线的变化等也都是应该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6、升降拍摄
升降拍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运动摄影的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视觉感受,除非跳水和跳伞等运动。可以说升降镜头的画面造型效果是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甚至能给观众以新奇、独特的感受。升降拍摄可带来画面视域的扩张和收缩,即“登高而望远”,当摄影机的机位升高之后,视野向纵深逐渐展开且能越过某些景物的屏蔽,展现出由近及远的大范围场面,当摄影机的机位降低时,镜头距离地面越来越近,所能展示的画面空间范围也越来越窄小起来,在战争场面和大型文艺晚会中常常可见到这种拍摄方法,它利用高度变化和视点的转换给观众以丰富多采的视觉感受。
升降拍摄 能强化画内空间的视觉深度感,引发高度感和气势感,因此常常被用来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气势和氛围。比如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集体舞表演时,升降镜头从小景别升起后展现出大景别画面中的群舞场面,给人一种此起彼伏、规模浩大的现场感。
升降镜头在垂直地展现高大物体时不同于垂直的摇镜头,垂直的摇镜头由于机位固定、透视变化,高处的局部可能会变形;而升降镜头可以在一个镜头中用固定的焦点和固定的景别对各个局部进行准确的再现。以拍摄同一幅悬挂起来的巨型竖幅标语为例,用垂直摇镜头从最上一个字摇到最下一个字,本来一样大的字体会在画面中呈现出由小到大的变化;而用升降镜头拍摄时,画面中的字从头到尾还是一样大。(完)

『玖』 女跳水队员的拍摄场地

广东湛江市赤坎(区)游泳场始建于1943年,当时赤坎区尚属法国殖民租界(注:湛江旧称广州湾,于1899年成为法国殖民地(租借地),赤坎为广州湾租借地一部分)。由于赤坎港湾水碧波平,海水直抵鸭乸港及今天海北路一带,于是有位在国外见过洋人跳水玩艺的归国侨商便在海滩处搭建起可供游泳休息的遮阳木棚,并在海边挖池建跳水台,据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跳水台之一。人们将这供游泳歇息的木棚称为“游水棚”,沿习下来,便成为赤坎市民对扩建后的游泳场的习惯称呼了。
解放后,赤坎游泳场进行了多次扩建,尤其是1964年的大规模扩建以后,游泳场于1965年对外开放。场内建有大型的训练池、比赛池、5米深跳水池、初级池和儿童池等,其中四层十米跳台的弧形造型,当时是富有前卫艺术风格和现代特色的建筑,如此规模的跳台,当时在国内也仅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才共有四座。在60年代末围筑军民大堤之前,海水直达泳场外,每天两潮汐,都为游泳场自动更换新鲜的海水,因而游泳池的水质长年清澈澄碧,甚至偶有小鱼群乘换水之机溜入池中,人鱼相伴,各得其乐。
赤坎游泳场不但历史悠久、设施完备,而位于场内的业余体校更是人才辈出,曾先后为国家、省和各大军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游泳、水球、跳水运动员与教练员。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的卢森堡,从1954年开始任赤坎游泳场场长,并兼任跳水、水球、游泳教练,先后培养出徐益明、郑观志、陈观贤、黄秀妮、温一静等一批杰出的水上运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