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球铁珠光体转变的元素
『壹』 如何提高球墨铸铁的珠光体
你什么牌号的球铁抄。
QT500以及更高的牌袭号才会有要求珠光体。
如楼上所说,Cu、Mn、Sn等元素,从成本考虑的话,首先是锰
65%的锰铁大概一万多点一吨。不过个人感觉锰的效果不明显,
只是提升到35%左右可以考虑使用。
你要是想把珠光体提升到50%以上的话,只加锰很难做到。
加到0.7%都不能确保,但球铁很少加这么多的。
Cu可以提高珠光体,且性能稳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成本高,加入量一般0.3%以上。
Sn对于提高珠光体很敏感,效果显著,一般功效按照Cu的10倍计算,成本相对较低,过量易出碳化物。
降低C、Si量也是一个方法,但孕育低了有坏处,也易有碳化物。
冷却速度控制比较适用于手工造型,想什么时候开箱都行,不适合机械化生产,你不可能跑生产线通道里去开砂箱,个别几箱试验或许可以。
『贰』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即是影响形核率和长大速度的因素:内因:化学成分、版组织结构;外因:加热温权度、保温时间。
1、化学成分的影响
(1)碳含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随含C量增加,先共析F速度减慢,使P转变速度减小。
原因:随含C量增加,F形核率减少,F长大时所需扩散离去的C量增大。
过共析钢:随含C量的增高,渗碳体形核率越大,碳在A中的扩散系数增大,P转变速度增大。过共析钢不完全奥氏体化更易发生珠光体转变。
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和过剩相均加速珠光体转变。
(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了Co以外,其它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除了Ni、Mn以外,其它常用合金元素皆使珠光体转变的“鼻尖”温度上移。
原因:合金元素的自扩散、对碳扩散的影响,对相变临界点的影响。
2、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温度低、保温时间短,将加速珠光体的转变。
原因:A成分不均匀、或有未溶渗碳体,有利于形核。
3、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A的晶粒越细小,P的形核部位越多,越促进P转变。细小的A晶粒也将促进先共析相的析出。
4、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对奥氏体施加拉应力,将加速珠光体的转变;
对奥氏体施加压应力,将减慢珠光体的转变。
『叁』 球墨铸铁中五大元素个起什么作用
(1)碳。有利于石墨化和球化,提高碳量有利于发挥材料的韧性。
(2)硅。是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回有利于答提高韧性,硅的孕育作用能细化共晶团和使磷共晶分散。韧性铁素体球铁的终硅含量一般控制在2.7%以下,如果生铁含锰量≤0.5%、磷≤0.7%,则终硅量可放宽至3.O%左右。
(3)锰。阻碍渗碳体和珠光体的分解。球铁的激冷倾向本已相当高,故对铁素体球铁应控制锰含量,一般应低于0.4%。对用退火生产的韧性铁素体球铁,其含锰量允许在0.6%。
(4)磷。在铸铁中会形成脆相,特别是三元磷共晶或复合磷共晶对韧性危害极大,常采用如下措施以削弱磷的有害作用:提高碳量,采取高碳低硅的成分方案,以阻碍三元磷共晶的析出;强化孕育以细化共晶团,使磷共晶分散;920~980C退火,使三元磷共晶或复合磷共晶转变成二元磷共晶,减少磷共晶的数量,改善球墨形状。采用金属型浇注成麻口,即球墨和莱氏体及渗碳体组织,再经高温退火则可避免产生磷共晶。有害元素。
(5)硫。其含量过高会使球化不稳定,而且会产生过多的硫化物夹杂,严重影响韧性,故要求原铁水硫量尽可能低,最好铁水采取脱硫措施(见铸铁碳当量和铸铁石墨漂浮)。有害元素。
『肆』 怎么才能提高球墨铸铁中的珠光体 ,降低渗碳体
控制碳含量,使用合适的热处理和减温曲线!
『伍』 珠光体型转变的特点是什么转变后的产物有几种它们的形成温度、组织形态及性能如何
珠光体转变属于完全扩散型转变,即铁、碳以及合金原子都要进行扩散;同时要版经过一个形核长大过程权,而且是铁素体(α-Fe)和渗碳体(Fe3C)以大致平行的片状形态交替产生,最后形成层片状珠光体组织。
根据形成温度高低不同(550-350度),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的片间距大小也不相同,可以把珠光体分为一般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形态。 三种不同形态的珠光体硬度(HB150-450)和强度是逐渐升高的,而韧性、塑性逐渐降低。
除此以外,还有碳化物以球状或点状存在的珠光体组织,可 以通过球化退火(750度左右),或者淬火+高温回火(500-650度)的方式 获得。这类珠光体一般综合性能较好,且易于机械加工。
『陆』 碳与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动力学有何影响
这个问题题目太大,非一句两句能够说清楚的,简而言之,因为珠光体转变是扩散性相变专,因此,碳与属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转化为对扩散过程的影响。由TTT曲线和CCT曲线可知:对于亚共析钢,碳含量越高,越促进珠光体转变,加速珠光体的动力学进程,而对于过共析钢,则恰恰相反,碳含量越高,越减缓珠光体转变,也就减缓珠光体的动力学进程。而对于合金元素而言,由于合金元素的种类、数量太多,不能一一道来,一般而言,碳化物形成元素会减缓珠光体的动力学进程,特别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除了Co和Al外,只要加热时合金元素能够溶入奥氏体,都会或多或少地推迟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因此。合金钢的退火和正火工艺比碳素钢的加热温度要高,保温时间要长,冷却速度要慢。
『柒』 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影响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大了,打字好半天,建议你去查看宋维锡版《金属学》中的372-376页的内容,写得很详细,也容易懂,只有4页,不长
『捌』 如何提高球墨铸铁的珠光体
你什么牌号的球铁。
QT500以及更高的牌号才会有要求珠光体。
如楼上所说,Cu、Mn、Sn等元素,从回成本考虑的话答,首先是锰
65%的锰铁大概一万多点一吨。不过个人感觉锰的效果不明显,
只是提升到35%左右可以考虑使用。
你要是想把珠光体提升到50%以上的话,只加锰很难做到。
加到0.7%都不能确保,但球铁很少加这么多的。
Cu可以提高珠光体,且性能稳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成本高,加入量一般0.3%以上。
Sn对于提高珠光体很敏感,效果显著,一般功效按照Cu的10倍计算,成本相对较低,过量易出碳化物。
降低C、Si量也是一个方法,但孕育低了有坏处,也易有碳化物。
冷却速度控制比较适用于手工造型,想什么时候开箱都行,不适合机械化生产,你不可能跑生产线通道里去开砂箱,个别几箱试验或许可以。
『玖』 珠光体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珠光体的温度影响:
1、片状珠光体中相邻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中心之间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
2、温度是影响片间距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冷却速度增加,奥氏体转变温度的降低,也即过冷度不断增大,转变所形成的珠光体的片间距不断减小。
3、碳素钢和合金钢的珠光体片间距与形成温度之间的关系。当过冷度很小时有近似的线性关系,但总的来看是非线性的。有些人碳素钢中珠光体的片间距与过冷度的关系处理为线性关系:
珠光体的片间距和过冷度关系如下:
S0=C/△T
其中:C=8.02×103(nm·K);
S0:珠光体的片间距(nm);
△T:过冷度,即珠光体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即是影响形核率和长大速度的因素:内因: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外因: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1、化学成分的影响
(1)碳含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随含C量增加,先共析F速度减慢,使P转变速度减小。
原因:随含C量增加,F形核率减少,F长大时所需扩散离去的C量增大。
过共析钢:随含C量的增高,渗碳体形核率越大,碳在A中的扩散系数增大,P转变速度增大。过共析钢不完全奥氏体化更易发生珠光体转变。
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和过剩相均加速珠光体转变。
(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了Co以外,其它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除了Ni、Mn以外,其它常用合金元素皆使珠光体转变的“鼻尖”温度上移。
原因:合金元素的自扩散、对碳扩散的影响,对相变临界点的影响。
2、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温度低、保温时间短,将加速珠光体的转变。
原因:A成分不均匀、或有未溶渗碳体,有利于形核。
3、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A的晶粒越细小,P的形核部位越多,越促进P转变。细小的A晶粒也将促进先共析相的析出。
4、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对奥氏体施加拉应力,将加速珠光体的转变;
对奥氏体施加压应力,将减慢珠光体的转变。
『拾』 球墨铸铁500一7如何提高铸件的珠光体
找铸件订单,学铸造技术,请登录【铸件订单网】
你什么牌号的球铁。
QT500以及更回高的牌号才会有要答求珠光体。
如楼上所说,Cu、Mn、Sn等元素,从成本考虑的话,首先是锰
65%的锰铁大概一万多点一吨。不过个人感觉锰的效果不明显,
只是提升到35%左右可以考虑使用。
你要是想把珠光体提升到50%以上的话,只加锰很难做到。
加到0.7%都不能确保,但球铁很少加这么多的。
Cu可以提高珠光体,且性能稳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成本高,加入量一般0.3%以上。
Sn对于提高珠光体很敏感,效果显著,一般功效按照Cu的10倍计算,成本相对较低,过量易出碳化物。
降低C、Si量也是一个方法,但孕育低了有坏处,也易有碳化物。
冷却速度控制比较适用于手工造型,想什么时候开箱都行,不适合机械化生产,你不可能跑生产线通道里去开砂箱,个别几箱试验或许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