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造成中国足球现状的原因

朋友:你好欢迎关注中国足球主要原因如下:偏重一线队员,缺乏梯队机制

在热热闹闹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队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不少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输球并不可怕,只不过是输掉了今天;可怕的是,基于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我国至今没有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大纲。”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陈宏说,“如果我们不建立新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中国足球永远没有出路!”现在如果说中国足球这个项目“死定了”,当然是危言耸听,但是,中国足球未来的一段路将越来越难走,并非悲观的判断。

事实上,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足球只是在国家队或者俱乐部一线队层面上“流行”。“流行”意味着被关注,意味着巨额投入,意味着热闹与风光。可是,在二三线乃至基层足球因为被忽视而每况愈下的背景下,一线队的“流行”,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

人口基数虽大,足球人口匮乏

“十三亿人中间为什么就挑不出十一个踢球踢得好的?”每逢中国足球队战败之际,总有球迷发出这样的质问。但是,一些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官员和教练表示,这种算法是不对的。应该问,十三亿中国人口中有多少足球人口?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六十五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十八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五万多人。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人口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有六十余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

2000年前后,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如今,生源短缺已成了国内足球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曾在十年前担任重庆渝海足球俱乐部主教练的马渝昌回忆说:“当时暑假计划招三百人进行培训,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五百多人报名。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重庆市足协招夏训班,搞了三期,最多的一期二十多人,最少一期只有十来个人。”

完全走向市场,培训链条断裂

四年前,曾扬言要打造“百年俱乐部”的上海中远俱乐部与普陀区足协共建了一家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四年后,中远俱乐部早已易主,而这家足球培训中心呢?“唉,这批孩子都‘失踪’了,他们都给浪费了……”普陀区足球学校校长隗礼让提起此事,满是遗憾。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是一个线型培养和选拔体系。由国家拨款,确定编制,经过教练员首选,采用纯计划的组织形式进行。

推向市场后,这些都被打乱了。

中国不少足球俱乐部产权关系不明确,投资者频繁更换,他们多注重短期广告效益,较少注重俱乐部长远发展;足球产业开发不成熟,俱乐部收支失衡,拿不出资金投放到青少年梯队建设中。而一些俱乐部宁肯花重金去买“天价”球员,也舍不得在梯队建设方面投入。

选材质量有限,陷入恶性循环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陈宏认为,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是有一些家长去‘搏’的,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沈雷说,“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

“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杨建新说。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重庆七中体卫艺处主任肖庆林强调:“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不择手段造假,起点缺乏诚信

肖庆林有三十多年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经历,耳闻目睹了很多“怪事”:“中青队应该是1991年龄段,但是有一个绝对主力,现在已经二十一二岁了。”沈雷说:“假冒年龄已经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一个‘毒瘤’,要割除这个‘毒瘤’,难度很大。”

隗礼让说:“现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非常急功近利,因为好的成绩决定了教练的工资、职称、奖金、位置……”锦标主义,以及锦标背后牵涉的巨大利益,导致不择手段造假,使少年足球原本的纯真与简单染上了不应有的虚假与污浊。

上海市足球协会青少年部主任玄刚说:“其实中国足协对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假冒年龄这一顽症,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想不出特别有效的管理办法。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用测骨龄的方法来‘打假’,但测骨龄是一个选材的手段,而不是衡量年龄的办法,误差很大。”

金字塔塔基不牢,女足状况同忧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这是记者在调查中获得的一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中国足球学校女生数量从最多时的一百五十人,降至五十人;有“足球之乡”美誉的上海市杨浦区,白洋淀足球场每年只能招到几个青少年女足选手。上海普陀区足球学校女足教练钱惠说:“现在要动员一个女孩子踢球太难了。泱泱大国,踢足球的女性才两千多人,而美国有上百万人。”

“下一个孙雯在哪里?”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包括孙雯本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女足选手很多,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女足队,下面还有梯队。”孙雯说。正是那个年代的良好基础,中国收获了女足的“黄金一代”。

2000年以后,中国女足跟男足一样,屡屡让国人失望。不同的是,男足让球迷愤懑,而女足留下的更多是一种心酸。

缺乏“精神”是现在中国女足输球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女足金字塔的塔基不牢。中国女足重振辉煌的关键,在于中国足协要去精心播种,毕竟,“铿锵玫瑰”重新花开终需时日。

② 为什么中国足球打不过朝鲜啊

朋友:你好欢迎关注中国足球世界杯没有中国主要原因如下:偏重一线队员,缺乏梯队机制

在热热闹闹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队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不少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输球并不可怕,只不过是输掉了今天;可怕的是,基于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我国至今没有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大纲。”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陈宏说,“如果我们不建立新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中国足球永远没有出路!”现在如果说中国足球这个项目“死定了”,当然是危言耸听,但是,中国足球未来的一段路将越来越难走,并非悲观的判断。

事实上,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足球只是在国家队或者俱乐部一线队层面上“流行”。“流行”意味着被关注,意味着巨额投入,意味着热闹与风光。可是,在二三线乃至基层足球因为被忽视而每况愈下的背景下,一线队的“流行”,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

人口基数虽大,足球人口匮乏

“十三亿人中间为什么就挑不出十一个踢球踢得好的?”每逢中国足球队战败之际,总有球迷发出这样的质问。但是,一些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官员和教练表示,这种算法是不对的。应该问,十三亿中国人口中有多少足球人口?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六十五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十八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五万多人。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人口仅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有六十余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

2000年前后,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如今,生源短缺已成了国内足球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曾在十年前担任重庆渝海足球俱乐部主教练的马渝昌回忆说:“当时暑假计划招三百人进行培训,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五百多人报名。但是到2005年的时候,重庆市足协招夏训班,搞了三期,最多的一期二十多人,最少一期只有十来个人。”

完全走向市场,培训链条断裂

四年前,曾扬言要打造“百年俱乐部”的上海中远俱乐部与普陀区足协共建了一家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四年后,中远俱乐部早已易主,而这家足球培训中心呢?“唉,这批孩子都‘失踪’了,他们都给浪费了……”普陀区足球学校校长隗礼让提起此事,满是遗憾。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是一个线型培养和选拔体系。由国家拨款,确定编制,经过教练员首选,采用纯计划的组织形式进行。

推向市场后,这些都被打乱了。

中国不少足球俱乐部产权关系不明确,投资者频繁更换,他们多注重短期广告效益,较少注重俱乐部长远发展;足球产业开发不成熟,俱乐部收支失衡,拿不出资金投放到青少年梯队建设中。而一些俱乐部宁肯花重金去买“天价”球员,也舍不得在梯队建设方面投入。

选材质量有限,陷入恶性循环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陈宏认为,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是有一些家长去‘搏’的,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沈雷说,“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

“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杨建新说。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重庆七中体卫艺处主任肖庆林强调:“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不择手段造假,起点缺乏诚信

肖庆林有三十多年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经历,耳闻目睹了很多“怪事”:“中青队应该是1991年龄段,但是有一个绝对主力,现在已经二十一二岁了。”沈雷说:“假冒年龄已经成了我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一个‘毒瘤’,要割除这个‘毒瘤’,难度很大。”

隗礼让说:“现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非常急功近利,因为好的成绩决定了教练的工资、职称、奖金、位置……”锦标主义,以及锦标背后牵涉的巨大利益,导致不择手段造假,使少年足球原本的纯真与简单染上了不应有的虚假与污浊。

上海市足球协会青少年部主任玄刚说:“其实中国足协对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假冒年龄这一顽症,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想不出特别有效的管理办法。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用测骨龄的方法来‘打假’,但测骨龄是一个选材的手段,而不是衡量年龄的办法,误差很大。”

金字塔塔基不牢,女足状况同忧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这是记者在调查中获得的一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中国足球学校女生数量从最多时的一百五十人,降至五十人;有“足球之乡”美誉的上海市杨浦区,白洋淀足球场每年只能招到几个青少年女足选手。上海普陀区足球学校女足教练钱惠说:“现在要动员一个女孩子踢球太难了。泱泱大国,踢足球的女性才两千多人,而美国有上百万人。”

“下一个孙雯在哪里?”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包括孙雯本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内女足选手很多,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女足队,下面还有梯队。”孙雯说。正是那个年代的良好基础,中国收获了女足的“黄金一代”。

2000年以后,中国女足跟男足一样,屡屡让国人失望。不同的是,男足让球迷愤懑,而女足留下的更多是一种心酸。

缺乏“精神”是现在中国女足输球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女足金字塔的塔基不牢。中国女足重振辉煌的关键,在于中国足协要去精心播种,毕竟,“铿锵玫瑰”重新花开终需时日。

③ 中国足球这么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足协不是单独的机构 是属于体委的政治机构 当体育和政治沾上边 能好得了吗?
首先他们是帮国家挣钱 而不是帮国家花钱 所以不可能聘请有能力的大牌国际教练 难道中国比日本 卡塔尔 韩国穷吗 这就是泱泱大国
其次 足协是一言堂 他们聘请教练的标准不是最有能力 而是最听话的
但凡有能力的教练 都需要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没有空间谁来 没有高薪谁来?
第三 中国不缺乏有天赋的球员 只不过在跟着一个个庸师 怎么会有发展的空间 为什么我们的球员 在青年队显现出来的才华 到国家队里怎么会消失了?
第四 缺乏合理的梯队建设 看看人家日本 15 17 19 21 国奥 国家 有六支国字号球队 除了海外球员 长期在一起训练 中国做的到吗
第五 没有高质量的联赛 俱乐部不肯大投入 球员裁判素质差 惟利是图
已经是拿着相当高的薪水 还要打假球 收黑钱 为什么澳门盘口 开的比率都是一边倒? 足协 俱乐部姑息养奸 对于中国的足球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论日本 美国 西亚 联赛的投入往往是中国的几倍 难道他们就喜欢亏本? 光小贝一人5000万美圆的收入 足足能抵上中超整个联赛的开销
你们说中国足球有那么多问题 还有有前途吗 如果连一个公平公证的联赛都没有 还谈什么走上世界 要知道在国家打假球 吹黑哨 不仅有违体育道德精神 更加会被禁赛 承担法律责任 任何大牌的球员 敢不听主教练的话吗 足协的领导那么喜欢指手画脚 干吗还请主教练 自己来做好了 连工资都省了

④ 国足的心酸史

太多太多了 世界杯:一球未进,一分未得,一场未胜奥运会:1:1平新西兰,终于在国际大赛中取得进球,但只有这一个。 但我们要记住,这一球是董方卓进的。

⑤ 国足水平越来越低,大牌外教换来换去也没用,国足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在我看来现在的国足没有出路,除非改革整个中国足球体制。中国足球的落后,问题不是出在哪一个人身上。大牌教练换来换去,不能起到解决根本问题的作用。但中国足球人才严重短缺,最终让里皮无人可选。里皮算是非常倒霉的,正赶上中国足球人才荒芜的年代,而他更是证明了一点“最大牌的外教也无法凭个人之力提高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教练是决定一个队伍的上限,制定战术与方向。而球员自己本身的硬实力,决定了一个球队的下限。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⑥ 如何改善中国足球目前糟糕的状况

改革措施:
1、没有把自己当中国人看。参加奥运的运动员通常都会说为国争内光什么的,虽然只是容说说,但毕竟还是说到做到了。足球有几个人说过,做到了。这样一来,从足球体制、联赛、到从事管理的,再到球员基本上就是一锅粥。
2、和体育局的官员应多由一些有经验的老动员组成,不要太政治化.官员应多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大家在比赛中多看到我国球员动作有时不太干净,这不是技战术问题,这是素质问题.如遇到对方侵犯会大动干戈,小题大作,其实没有必要。
3、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道路,坚决走下去.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身体素质不行,对抗能力差.但是你看日本韩国,同样的身体条体为什么就能踢这么好?要有自己的特点才行。

⑦ 为什么国足被骂得那么惨

球输了没什么,对吧!
但是不能丢人啊,每场比赛的红\黄牌都比较多版,一点都不文明.
不和欧美比,和同权是亚洲的国家队员发生身体对抗的时候,我们有优势的时候,
撞倒了以后都躺在地上,过好久才起来,人家都没事,如果是战术的话,我更希望没有这样的战术.
而且经常顶撞裁判,本来自己就不对,还和裁判争.
表现的一点素质都没有,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 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是中国

我说的是个人见解,可能也代表很多人的见解.

⑧ 国足这么多年来一直很烂为什么还会有人看

大家看国足真的是要追求技术层面多高的观赏性吗?我看不然。像我们平时看的比较多的球迷一般看西甲、英超、德甲、意甲等等。就技术上来说,是大多数亚洲球队很难比的(大概就日本队技术好些),所以我们本来就不是为了看最高水平比赛来的。

我还是要强调让我一如既往关注国家队比赛的是只有自己的国家队才能带给我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在世界杯期间尤为强烈。世界杯一个月,这么多中国球迷从32支队伍中找一个作为主队来支持,但是假如这支球队夺冠,有多少人有兴致为之狂喜和庆祝?德国夺冠之后,与之前的期待不同,我更多是失落和心酸。

这种生于厮长于厮的归属感是很自然而然的。不只是国家队能带给球迷,我想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过的土地,自己曾经念书的学校多少都有。我觉得是很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就说国外吧,以我平时经常看的德甲为例。汉堡和不来梅两个球队作为曾经的联赛豪门(相对大多数其他德甲球队),历史战绩辉煌,其中不来梅几年前还拿过联赛冠军。但是这两队最近几年打的奇烂无比,连续几年成为保级球队。但他们的球迷还是狂热地支持自己的家乡球队,没有因为这几年成绩糟糕就跳槽支持拜仁吧。还有科隆这种甲级乙级坐电梯的,也是如此。家乡球队带给球迷的归属感是难以磨灭的。那放到更大层面就是国家队了。虽然我们在看球赛和支持球队时多半并没有想过爱国什么的,但是国家队客观的将这么多人凝聚起来了。

这跟烂不烂没关系。所以问“为什么这么烂还看”和单纯地问“为什么看”是同样的问题,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很简单,就是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家乡球队,只不过这个时候家乡的概念扩大了

⑨ 国足为什么这么差

我把我以前回答的最好的,最完整的答案晒给你,希望楼主喜欢。
中国从不缺乏优秀的足球队员,但那水平大家都知道,越看越揪心,不看有不舒服,中国足球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失败希望之外,在预料之中。国足是球迷们心中的一块心病,宁愿谈日本,韩国,也很少提国足,只因为给我们的失望大于希望。
看了那么多国家足球队的比赛和了解的一些背景让我得出了为什么国家足球队那么差的原因,我把我的观点归结一下,如果大家认同的话顶一下,或者有更好的观点请留下你的足迹。希望大家为了希望能以后看个舒服的比赛多支持。
一,国内的联赛水平太低,而且风气不好。[-20%](出现赌球,假球。缺乏系统的培训,建议引进如巴西的又能力但知名度不高的球员,各个位置都大量引进,只要有能力就行,让其他球员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踢球,树立版样。还有加大惩罚力度,最好让球队降级或者年限不等的禁止参加联赛。提高惩罚的执行率。没有锋利力的刀怎能切骨头,我也承认很困难,但为了将来不得不一刀了断,一时的剧痛比无限期的疼痛好)
二,国足的体制问题[-10%]。应该好好改革了,现在经济政策改革了,连国家的铁饭碗都松动了,国足也应该与时俱进。(大刀阔斧的改革,反正都已经够差了,即使改坏了也不可能更差了)
三,球员问题[-10%]。球员不够团结一致,体能太差。在为国争光的光环下,有想出风头的队员使小手段,这是队员太过精明的表现。(建议不如一些小国家一样挖别国的有能力的队员加入中国国籍,反正怎么说也比国内的强,而其能带动国内的队员。要进国家队的进行每个星期类似的有时间限制的马拉松长跑,提高球员的体能。)

一个天才的足球运动员有100%的能力,经过上面的削减就只剩60%的能力了,怎能要求国足有更多的表现呢?当然海外回来的个基本上受的影响小,但加上其它的各种因素能力也只有70%或80%。怎能和其他国家90%左右的对抗?一些外国教练的到来能减少上面的一些因素但也只能让队员达到70%左右的能力。这就不能怪外国教练来赚下钱就走人了。因为他们也没太多能力了。看看米卢多潇洒,靠着一点运气进世界杯,然和拼命的狂拍广告,腰包鼓鼓的,国足想续约,他挥挥手:下次我可办不到!Let me go!
我的话完了!你爱怎么想?国足爱怎么想?反正我看国家队的比赛够郁闷了!说不说都一样,我在这里发泄下,狠心说下辈子坚决不看国足了,但我又做不到。唉!什么时候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