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山歌总决赛
㈠ 木叶的各地差异
苗族的黑不龙,是黔、滇、湘、桂等省、区的苗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多使用桔叶、柚叶和冬青叶吹奏。靠近江河地区的苗家人,还有使用大鱼鳞片吹奏的,既耐用又发音响亮。吹木叶特别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睐,它与爱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有一首苗族民歌这样唱道:“一首木叶一首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翻岔口,阿妹何时得见哥?”在苗族地区,每当月朗风清之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叶要趁叶子青,谈恋爱要趁年纪轻”等诸如此类的词句。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叶的,只有年轻的小伙子才是吹木叶的能手。直到今天,每当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摇马郎”、“采花山”等社交、恋爱活动时,悠扬的木叶声此起彼伏。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小伙子用黑不龙吹的独奏曲《情调》,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纯净、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独特风格。
在广西瑶族爱用榕树叶、龙眼叶、橄榄叶和荔枝叶吹奏。瑶族有着古老的风俗,每年春节至春耕前,家家备宴畅饮,串寨互贺,小伙子和姑娘则吹奏木叶、翩翩起舞。在一年一度的“浪平”歌会上,到处响起悠扬委婉、优美动听的木叶声。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树、白腊树等质地稍硬、韧性较好的嫩叶子,发音明亮、悠扬。一般多在白天于户外吹奏,如山上劳动、路上行走时常常吹奏自娱。除独奏外,也常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叶吹奏情歌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一带流行的《玩山歌》,唱时就用木叶伴奏帮腔,它从“初相会”到“阿辛尝”,中间包括“相思”、“情深”、“白话”、“分离”等歌调,是专门用以传情达意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贵州省三穗县一带聚居的黔、湘边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色秀丽的圣德山赶山、对歌,县文化馆还组织吹木叶比赛,优胜者常常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一般选用万年青叶或梧桐叶吹奏。四川省凉山彝族称木叶为叶笛,在大凉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雁姑娘》,生动地叙述了聪明伶俐的锅庄娃子,吹得一手好叶笛,引来了大雁姑娘结成佳侣的故事。云南省泸西县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调》格外动听。贵州省彝族地区常用木叶为民歌伴奏,称伴奏的二声部民歌为“倒扣”,伴奏的三声部民歌称作“三倒扣”。
壮族的拜美,是壮家人最喜爱、流传最广的乐器,多选用榕树、龙眼、荔枝、橄榄等较为柔软、富有韧性的树叶吹奏。聚居于桂、滇等省、区的壮族人民,常在劳动休息、赶集串寨和对歌赛会等场合中吹木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不论在山野林间,还是上、下工的路上,随时都可听到木叶吹奏的《山歌调》,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红彤彤,扛起锄头去做工,今年增产多几成,吹起木叶庆年丰。”云南省壮乡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壮家本爱吹木叶,祖孙一辈传一辈,旧时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头醉。”壮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对歌时,常用木叶向姑娘倾吐衷肠。云南省泸西县的壮家小伙子,特别爱吹《山歌调》。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欢用木叶传情,姑娘们常在晚饭以后,穿戴整齐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有一首《浪哨歌》中这样唱道:“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声,木叶好比拨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吹声木叶唱声歌,木叶掉下九江河,千里听见木叶叫,万里听见郎唱歌。”
吹木叶在白族中流传极为普遍,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叶、柳叶、栗叶和梨叶吹奏。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吹奏方法多样,其中鹤庆县农民盲艺人张树先,他一人常操梆笛和木叶两件乐器吹奏,忽而笛声嘹亮,忽而叶声悠扬,表现了青年男女欢乐对歌的情景,乐曲有《梅花调》等。
水族人民喜爱吹叶,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富源县最为流行,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动和恋爱生活中的密友良伴,他们用木叶传情、表达心声,常吹奏的乐曲有《情调》等。
聚居于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族、蒙古族人民,更是擅长吹奏木叶。北宋李?等辑《太平御览》(卷五八一)中有:“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特别是在青年男女之间,木叶则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幸福的鹊桥。在蒙古族,人们常两人一起用木叶吹奏山歌,有时也用笛子为木叶伴奏。可见,木叶与各民族青年的爱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㈡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一、苗族的传统节日:
1、四月八节
“四月八”是苗族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区较广,但各地的意义不同。贵阳等地,是为了纪念战死的先辈英雄亚努。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都穿上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英雄。
2、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跳花”又名“跳月”、“踩花山”、“扎山”等,各地无统一日期,但大多是农历正月或春天。
二、瑶族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在秋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1984年将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日期统一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
(2)三穗山歌总决赛扩展阅读
苗族和瑶族的风俗习惯:
一、苗族:
1、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
2、建筑
苗族通常聚族而居,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景幽美。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
二、瑶族:
1、饮食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岭南四季温暖,适宜蔬菜生长,园圃冬夏常青,人们终年都可以吃到鲜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瓜豆类有南瓜、黄瓜、冬瓜、豆角、黄豆、饭豆等;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等;油类有猪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
2、建筑
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通常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瑶族房屋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横宽式、杆栏式、曲线长廊式和直线长廊式。
㈢ 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㈣ 20分,怎么用树叶竹叶能吹出歌
要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
要想吹出歌,还要自己摸索,多练
----------------------------------------------------------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吹奏乐器。广泛流行于西南一带的农村中。也称“吹叶”,即吹树叶发声之意。吹叶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有吹叶;从五代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石刻上也有吹叶的雕像。可以吹奏的叶子有十多种,如龙眼叶、竹叶、柳叶、桔树叶、冬青叶、杨树叶、桐叶等。要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用以伴奏山歌或独奏各种乐曲。电影《血与火的洗礼》插曲《苦歌》即以树叶为主奏乐器。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 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 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
怎么才能用树叶吹出音调来?
竹叶,柳叶,杨叶,各种叶,怎么才能吹出音调来.
手型,口型,体型?倒底行不行?
曲子,曲调,曲谱,什么都来点,
越详细越好,最好有个高人愿意做我师傅教教我...
最佳答案
给你看看关于这种特殊乐器有记载的资料吧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吹奏乐器。广泛流行于西南一带的农村中。也称“吹叶”,即吹树叶发声之意。吹叶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有吹叶;从五代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石刻上也有吹叶的雕像。可以吹奏的叶子有十多种,如龙眼叶、竹叶、柳叶、桔树叶、冬青叶、杨树叶、桐叶等。要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用以伴奏山歌或独奏各种乐曲。电影《血与火的洗礼》插曲《苦歌》即以树叶为主奏乐器。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 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 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在我国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 、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 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木叶 ,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树叶虽小,音色优美 ,音乐动人,独具风采。
关于吹木叶的起源,在黔东南的苗家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有个苗族青年 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终年不得相见。有一次, 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 ,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她走。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 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 姜兄九紧追出门,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不赶她 走了。他们结成美满姻缘,从此,他们一家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叶起堆堆,可惜阿哥不会吹,哪时吹得木叶叫 ,只用木叶不用媒。
传说孤儿丹叶,勤劳而纯朴,以打柴卖草为生,年到25岁还未娶妻。一天,他在打柴归 途上歇息,见到一种叫关门柴的叶子翻卷合拢起来,经微风一吹,竟然发出悠扬的“呜呜” 音响,他随手摘下一片试着一吹,叶子也发出清脆的乐声。此后,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 几片叶子吹,一连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奏技巧熟练了,他能把自己苦难的生活和悲欢的心情,用二十一种喜怒哀乐的曲调表达出来。谁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竟拨动了天上七仙女的 心弦,她不顾天上的清规戒律,毅然下凡来和丹叶“浪哨”(布依语为谈情说爱之意)。丹叶 在南龙山上,七仙女在北凤坡上,互相用木叶声传送着一首首浪哨歌,你吹来一首,我回答你一首,两个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当丹叶走到两山中间时,只见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样羞答 答地等在那里,手上还拿着一片不老不嫩的叶子。他们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 从那时起,布依族就兴吹木叶,青年男女就用木叶声传递爱慕之情,很早就产生了这 首“只 用木叶不用媒”的情歌。类似布依族这样的传说,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直到今天,他们仍有吹叶邀情的风俗。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禽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几千年来,吹木叶盛传不衰,但见于史籍较晚。到了唐代, 吹木叶更为盛行,在皇室宫廷乐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正式用于“十部乐”的“清乐”中。 《旧唐书•音乐志》称吹木叶为“啸叶”。并记述宫廷音乐“叶二歌二”。表明在乐队中有 歌唱者二人、吹叶伴奏者二人。唐代历任岭南节度使的杜,精于研究吹叶,他在《通典》 (卷一一四)中说:“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桔柚(叶)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如笳首也。” 《 新唐书•音乐志》更明确记载演奏宴会时有“吹叶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乐队在演奏像《 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乐曲时,也一定要有吹叶。这时的木叶,已身价倍增 ,受到隆重礼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六)中形象地写道:“苏家小女 (六朝歌妓苏小小)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唐代诗 人郎士元,在《闻吹杨叶者二首》诗中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妙吹杨叶动悲笳,胡马迎风 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 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可见,那时人们就津津乐道木叶吹奏技艺之高、音乐感人 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时,洛阳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岁,就已擅长吹叶音乐,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使听者无不荡气回肠,为之震憾 。
在唐代的文献中,也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吹奏木叶的文字,在当时的南诏地区(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叶声表达爱慕之情。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 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乐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乐师口含 木叶吹奏的图像,他席地盘脚,正襟端坐,右手两指岔开扶叶,左手中还持一串树叶备用, 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是唐代、前蜀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
吹木叶,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叶片的结构匀 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佳。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对吹奏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的叶子既不便吹奏,发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叶片,以叶长5.5厘米、中间叶宽2.2厘米左右的 比较适宜(图)。叶子不耐吹用,一片叶子吹几次就会发软破烂,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时奏者需有多片树叶备用。
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粘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 、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 缘稍稍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振动发音。木叶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 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 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 不同的音响,音域达十一二度。若要使它发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 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 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 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听 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不用手指帮助, 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木叶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 紧,控制气流的送出。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
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明亮、悦耳动听、近似人声,俗话说:“丝不如竹、竹不如 肉”,而这小小的一片树叶,却可与人声媲美,就像人声歌唱一样,并且具有山乡风味。它 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演奏的乐曲大都选自人们所 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在湖南等地,还用木叶为戏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 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苗族的黑不龙,是黔、滇、湘、桂等省、区的苗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多使用桔叶、 柚叶和冬青叶吹奏。靠近江河地区的苗家人,还有使用大鱼鳞片吹奏的,既耐 用又发音响亮。吹木叶特别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睐,它与爱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 :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有一首苗族民歌这样唱道:“一首木叶一首 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翻岔口,阿妹何时得见哥?”在苗族地区,每当月朗风清之 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叶要趁叶子青 ,谈 恋爱要趁年纪轻”等诸如此类的词句。
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叶的,只有年轻的小伙子才是吹木叶的能手。直到今天,每当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摇马郎”、“采花山”等 社交、恋爱活动时,悠扬的木叶声此起彼伏。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小伙子用黑 不龙吹的独奏曲《情调》,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纯净、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 独特风格。
在广西瑶族爱用榕树叶、龙眼叶、橄榄叶和荔枝叶吹奏。瑶族有着古老的风俗,每年 春节至春耕前,家家备宴畅饮,串寨互贺,小伙子和姑娘则吹奏木叶、翩翩起舞。在一年一 度的“浪平”歌会上,到处响起悠扬委婉、优美动听的木叶声。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树、白腊树等质地稍硬、韧性较好 的嫩叶子,发音明亮、悠扬。一般多在白天于户外吹奏,如山上劳动、路上行走时常常吹奏 自娱。除独奏外,也常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叶吹奏情歌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天柱县一带流行的《玩山歌》,唱时就用木叶伴奏帮腔,它从“初相会”到“阿辛尝 ”,中间包括“相思”、“情深”、“白话”、“分离”等歌调,是专门用以传情达意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贵州省三穗县一带聚居的黔、湘边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 色秀丽的圣德山赶山、对歌,县文化馆还组织吹木叶比赛,优胜者常常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一般选用万年青叶或梧桐叶吹奏。 四川省凉山彝族称木叶为叶笛,在大凉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雁姑娘》,生动地叙 述了聪明伶俐的锅庄娃子,吹得一手好叶笛,引来了大雁姑娘结成佳侣的故事。云南省泸西 县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调》格外动听。贵州省彝族地区常用木叶为民歌伴 奏,称伴奏的二声部民歌为“倒扣”,伴奏的三声部民歌称作“三倒扣”。
壮族的拜美,是壮家人最喜爱、流传最广的乐器,多选用榕树、龙眼、荔枝、橄榄等较 为柔软、富有韧性的树叶吹 奏。聚居于桂、滇等省、区的壮族人民,常在劳动休息、赶集串寨和对歌赛会等场合中吹木 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不论在山野林间,还是上、下工的路上,随时都可听到木叶吹 奏的《山歌调》,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红彤彤,扛起锄头去做工,今年增产多几 成,吹起木叶庆年丰。”云南省壮乡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壮家本爱吹木叶,祖孙一辈传一 辈,旧时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头醉。”壮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对歌时,常用木叶向姑娘 倾吐衷肠。云南省泸西县的壮家小伙子,特别爱吹《山歌调》。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欢用木叶传情,姑娘们常在晚饭以后,穿戴整齐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有一 首《浪哨歌》中这样唱道:“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声,木叶好比拨 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吹声木叶唱声歌,木叶掉 下九江河,千里听见木叶叫,万里听见郎唱歌。”
吹木叶在白族中流传极为普遍,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叶、柳叶、栗叶和梨 叶吹奏。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吹奏方法多样,其中鹤庆县农民盲艺人张树先,他一人常操梆 笛和木叶两件乐器吹奏,忽而笛声嘹亮,忽而叶声悠扬,表现了青年男女欢乐对歌的情景, 乐曲有《梅花调》等。
..........................
如果你真想学,可以先自己琢磨,
民间其实有民间艺人有自己第亿绝活,当你出去旅游,或在山间听到有人情难自己开始用树叶抒发情感,那么,抓住机会,赶紧上前请教吧
㈤ 黔东南自行车旅行推荐路线
1、以舞阳河为纽带的国家级自然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线。
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是1994年经国家审定以氵舞阳河为纽带,以奇峰异谷、原始林海、云景山水为特色,与古城名胜相辉映、与民族风情相交织的多特色的游览区,它是集游览观光、度假休闲和民族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区位于黔东南北部,包括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岑巩县及凯里市、台江县、三穗县、剑河县一部分,该景区在长达95公里的河段上,有8个幽深峡谷、200多道险滩,两岸奇峰峻岭、古木苍翠,河道滩滩有趣、湾湾有景。既可领略长江三峡之雄,也可感受桂林漓江之秀的旖旎风光。
从自治州首府凯里出发,你首先来到重安江景区,这里有“三朝桥”、十里古峡,有旺坝和枫香两个亻革家民族风情旅游村。在江的上段有一条支流野洞河,清澈见底,河水流经两个溶洞,是洞中漂流的好去处。邻近有旧州古镇和飞云崖景区,有氵舞阳湖峡谷,朱家山原始森林,浪洞温泉,有“黔南第一洞天”飞云洞、飞云大峡谷。
在施秉除了有上下氵舞阳河旖旎风光之外,还有“贵州第一漂”杉木河,两岸原生植被完好,有惊无险的漂流令你忘却都市的烦闹;深壑溪流纵横,孤峰怪石崛起,峰峦松柏苍翠,时常云海茫茫的云台山和黑冲景区,是不可多得的游览休闲避暑胜地。
被称为“滇黔锁钥”和“水陆要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是一个具有228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氵舞阳河水穿城而过,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在河岸边悬崖峭壁上,镶嵌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城中古巷道、古民居、古井保存完好。城外有著名古典小说《儒林外史》所描写的铁溪田园风光,有报京三月三侗族传统节日活动。
氵舞阳河有一条支流叫龙鳌河,由于河床深凹,沿河两岸群峰耸立,陡峭悬壁,或飞瀑高下,或绝壁喷泉,或绿树翠竹,景象万千,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在景区内可欣赏原始的傩戏傩技和大树林苗族风情,还可参观明末清初吴三桂的爱妃陈圆圆墓等古迹。
a、凯里――重安江(冲浪――望坝亻革家风情――飞云大峡谷漂流――飞云崖(贵州民族节日博物馆)――杉木河漂流――云台山――舞阳河――镇远历史文化名城、青龙洞建筑群(贵州古建筑博物馆)――吴敬梓笔下的铁溪――报京侗族风情――剑河温泉――凯里。
b、凯里――剑河温泉――三穗寨头苗族风情――岑巩水尾大树林苗寨风情、傩戏傩技表演――马家寨(陈圆圆墓)――龙鳌河风光――铜仁梵净山――湖南张家界。
c、铜仁――岑巩龙鳌河风光――大树林红苗风情――傩戏傩技――马家寨陈圆圆墓――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下舞阳――施秉云台山――上舞阳――杉木河漂流――黄平飞云岩――飞云大峡谷漂流――湖桥――凯里麻塘――凯里州民族博物馆。
2、以清水江为纽带的苗族文化旅游线。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她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以及南亚诸国都有苗族居住。
黔东南是苗族的聚居地之一。凯里是黔东南州首府,是全州旅游的中心城市,以凯里为中心,以清水江为纽带的苗族风情旅游区,包括凯里、雷山、台江、丹寨、麻江、剑河、黄平、施秉等县市,苗族占总人口一半以上,最多的占到94%,被认为是“苗疆腹地”、“苗族的大本营”。走进苗族风情旅游区,你会看到雄奇的香炉山,云雾缭绕的苗岭主峰雷公山;在素有“百节之乡”的旅游区里,有芦笙舞、姊妹节、吃新节、苗年节、牯藏节、爬坡节……。每逢节日,人山人海,笙韵幽远,古歌、飞歌、酒歌、山歌、情歌热情豪放;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木鼓舞古朴多姿。在这里,你会领悟到什么是民族节日之乡,什么是民族歌舞的海洋。
苗族风情旅游区,是苗族历史文化生态的博物馆。苗族的服饰有100多种,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古朴庄重,有的粗犷豪放,尤以女装最为丰富多彩。在手工独立完成的“绣文衣”中,即使是同一种类的服饰,也很难找到两套完全一致的。在绣农的图案语言里,记录着人类起源的神话,记录着苗族先民悲壮的迁徒历史,是用心血统染出的民族情结史书。苗族妇女着盛装时,头戴银角或银冠或银花,颈挂银项圈、银链、银锁,腕戴银手圈,衣镶银片、银泡、银铃……苗女群舞,是一片银塑的流动。
在苗族风情旅游区,你不仅可以到雷公山的原始森林中探险寻幽,到剑河温泉去裸泳休浴,到铜鼓村看苗族农民画,还可到西江、郎德、南花、摆仰苗寨和麻塘亻革家看民族风情表演,到台江考察古生物化石……。总之,到苗族风情旅游区,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旅。
a、凯里(州民族博物馆)――南花苗族风情――郎德苗族文化博物馆――雷公山自然保护森林公园――排卡苗族芦笙制作――大塘短裙服饰――西江千户苗寨――台江文昌宫(贵州省民族刺绣博物馆)――反排苗族木鼓舞――施洞苗族银饰加工――剑河温泉沐浴――凯里
b、凯里(州民族博物馆)――麻江铜鼓农民画――丹寨排牙――丹寨石桥――凯里青曼――或台江――剑河――三穗――岑巩出湖南或雷山――榕江――从江出广西。
3、以都柳江为纽带的侗族文化旅游线
a、凯里――榕江乐里七十二寨侗族风情――榕江车江洞寨风情及古榕树群风光――从江增冲鼓楼(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银坛民俗――岜沙苗寨风情――小黄侗族大歌(被文化部命名为侗族文化之乡)――黎平肇兴(全国最大的侗族及鼓楼群)――堂安(生态博物馆)地坪风雨桥(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广西桂林。
b、广西――黎平地坪――堂安――肇兴――从江小黄――岜沙――银坛――榕江车江――大利洞――高近――黎平翘街――八舟河――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回龙山――茅坪龙大道故居――天柱三门塘――三穗寨头或岑巩龙鳌河出铜仁或台江――凯里出贵阳。
4、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环线
(1)D1:凯里接团:麻塘革家风情、参观民族博物馆 。 宿:凯里
D2:凯里――雷山――剑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苗寨、雷公山森林旅游、苗族民间温泉水疗 。 宿:剑河温泉
D3:剑河――台江――镇远:台江八郎古生物博物馆、苗族姊妹饭节、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宿:镇远
D4:镇远――施秉:国家级景区舞阳河(上、下)、杉木河漂流 。 宿:镇远
D5、施秉――黄平――凯里:国家级景区云台山、飞云崖、野洞河或飞云大峡谷、重安江三朝桥。 宿:凯里
(2)D1:凯里接团:南花苗寨农家乐、郎德苗族文化博物馆、全国最大的苗寨西江省 。 宿:响水岩
D2:雷山――榕江:雷公山、新桥苗家建筑、田园风光、永乐风味小吃、车江侗族风情、苗王庙。 宿:榕江
D3:榕江――从江――肇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冲侗族鼓楼、神秘的岜沙苗寨、高增侗族大歌、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 宿:肇兴
D4:肇兴――地坪:中挪两国共建的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送团前往桂林或走黎平返凯里。 宿:黎平
D5:黎平――锦屏――天柱――三穗――台江――凯里:世界最大的天生桥、中挪两国共建的隆里生态博物馆、三门塘。宿:凯里
(3)D1:贵阳接团:黄果树、天生桥或龙宫 宿:贵阳
D2:贵阳――施秉:云台山、上舞阳河。 宿:施秉
D3:施秉――镇远:杉木河漂流、下舞阳河。 宿:施秉
D4:镇远――岑巩: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青龙洞、思州傩戏。 宿:岑巩
D5、岑巩――水尾:陈圆圆探迷、龙鳌河风光。送团前往张家界或乘火车至贵阳。
㈥ 龙舟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灵活运用啊
你做的题目仅仅是个例子
你要动脑筋的啊``
举一反三,60wwv希望你可以点赞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