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C故事
㈠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经典故事。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
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2、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
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3、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
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4、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
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5、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㈡ “罗”字的故事
罗氏起源「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㈢ 罗马共和国历史上的著名故事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战。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接著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三个中最著名的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罗马战败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胜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胜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胜利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罗马主动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高卢战争(前58年-前49年),恺撒任高卢总督期间,夺取了整个高卢地区(约相当于今天的法国),并把这个以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塞文山、莱茵河和罗纳河为界,周长超过3000英里的地区(除了部分同盟者的城市),统统变成了一个行省(高卢行省)。
前30年屋大维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埃及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份。
1.维爱战争 前 406—396年
处在北意的伊达拉里亚人经常侵扰罗马,罗马先与拉丁城市结盟自卫。公元前5世纪中叶,伊达拉里亚人的势力衰落。前406年,罗马开始征服伊达拉里亚的维爱城,经过艰苦的征服战争,终于在前396年攻陷维爱城。前390年,野蛮的高卢人入侵罗马,罗马可能因粮尽而降服,后高卢人苦于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黄金后扬长而去,这使罗马人元气大伤,伊达拉里亚人乘机发难,邻邦乘机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敌人一边。
2.萨莫奈战争 前 343—290年
战场在中意,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机起事,罗马被迫议和;第二次罗马屡遭失败,并受轭门下通过之侮辱;第三次是萨莫奈、伊达拉里亚、高卢组成反罗马同盟,但罗马人终于取胜,取得了对中意大利的统治地位。
3.希腊战争 前 282—275年
罗马为了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派舰队驶向他林敦湾,他林敦自知战不过罗马,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极大,一心想学亚历山大。但他与罗马和与其结盟的迦太基的作战代价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胜利”的典故,皮洛士无力再战,于前275年率残部返回希腊,孤立无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罗马投降,前272年塔兰托投降。至此,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
三次战争之后,罗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亚平宁半岛。不过,罗马未把被征服地区组成统一国家,而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统治形式,即不同地区给予不同待遇,使被征服地区难以联合起来反对罗马。
4.第一次布匿战争 前 264—241年
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锡拉库茨雇佣兵(马美尔提亚人)发动兵变占领西西里的墨西拿城,双方因而发生冲突,是为战争的导火线。锡拉库茨的统治者希耶罗二世想夺回城市,对马美尔提亚人展开军事行动。马美尔提亚人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罗马军队和迦太基军队开到西西里后发生冲突,揭开战争序幕。公元前264年,罗马人挫败迦太基人,夺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锡拉库茨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62年,罗马人经过六个月的围攻;攻占迦太基据有的西西里重镇阿格里真托。罗马人虽在陆战中获得全胜,但对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舰队的报复行动却无能为力。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舰队,其战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是,罗马人在战船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乌鸦吊),从而保证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有优势。罗马土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并在敌船上进行白刃战。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参见利帕里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诺穆斯角附近发生海战,迦太基人战败(参见埃克诺穆斯角海战),执政官雷古卢斯统率的罗马军队长驱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败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罗马人却被克桑西普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击败,雷古卢斯被俘。从公元前254年起,战事在西西里持续进行。公元前251年,罗马人占领帕诺尔穆斯,又企图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贝奥两城,但未得逞。哈米尔卡·巴卡统率的迦太基军队于公元前247—前241年对罗马人进行了一系列打击。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战局,整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虏,还向罗马偿付巨额赔款。第一次布匿战争虽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主要问题——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统治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迦太基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垮。
5.第二次布匿战争 前 218—201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哈米尔卡·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开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层开军事行动之目的。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动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抵到陶拉西亚一带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西庇阿的军队。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参见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墓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梅塔夫尔战役(公元前207年)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公元前204年,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战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第二次布匿战争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统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6.第三次布匿战争 前 149—146年
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之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围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顽强抵御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围攻迦太基部队的司令官。他整顿军纪,严密封锁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春发起总攻。罗马人冲进城内,战斗持续一个星期,最后攻下中央要塞——比尔萨。罗马元老院委员会抵达这座被占领的城市后,决定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结果,城中居民被卖为奴,城市被毁。迦太基的主要领地并入罗马阿非利加省,其余部分划归努米底亚。由于在布匿战争中获胜罗马成为地中海的最大强国,这就为其进一步向希腊化的东方各国扩张准备了条件。 点评: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略特点,就在于其根本问题都是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因此,罗马人在海上取胜也就决定了战争的结局。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争取同盟者,建立和瓦解反罗马同盟是战略上的决定性因素。布匿战争在古代军事学术发展上显示了一个新的高峰。陆上强国罗马为战胜海上强国迦太基而建立了海军;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不拥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从陆上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这是影响战局的两大决策。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所采取的接舷战,是战术史上的创新。
7.其它战争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前 215—168年),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及其统辖下的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前192—188年),兼并小亚细亚等地区。
马其顿战争
Macedonian Wars
公元前 3世纪上半叶,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开始向海外扩张,先后与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和东部地中海的马其顿王国发生冲突。它与马其顿之间的战争共有三次。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05年)。马其顿王国位于巴尔干半岛,控制着希腊地区,战略地位重要。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179年在位) 素有扩张野心。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与腓力五世结盟,共同反对罗马,并劝说腓力五世进军意大利。但腓力五世优柔寡断,畏于罗马强大而进兵迟疑。罗马则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汉尼拔,避免与马其顿发生大规模冲突,仅派出少量兵力牵制马其顿,同时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积极联合与扶植反马其顿势力。腓力五世为巩固马其顿对希腊的控制,始终未敢出兵意大利。双方之间仅发生一些零星的战斗。公元前 205年,双方缔结和约,大体维持战前态势。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97年)。腓力五世企图联合叙利亚瓜分埃及的海外领土,并威胁与埃托利亚结盟的希腊各邦。此时,罗马已战胜迎太基,正企图乘势向东扩张,遂以保卫希腊为借口向马其顿宣战。罗马首先与希腊城邦联合组成反马其顿同盟,并争取叙利亚保持中立,随后出兵侵入马其顿。公元前197年6月,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努斯率罗马及同盟国军约2万人,与腓力五世指挥的2.5万马其顿军会战于希腊北部的锡诺斯克法莱山附近地区,马其顿军惨败。腓力五世被迫求和,承认希腊各邦独立,放弃国外领地并支付巨额赔款。
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68年)。公元前 179年腓力五世之子佩尔修即位后,组织反罗马同盟,积极扩军备战。公元前 171年,罗马向马其顿宣战,进军希腊。初期,罗马军数次受挫。公元前 168年,执政官埃米利乌斯·鲍路斯率罗马主力部队步兵1.4万人、骑兵1200人挺进希腊。佩尔修率马其顿军3万余人撤向彼得那,罗马军跟踪而至。6月22日双方在彼得那决战。马其顿军发起进攻,击溃罗马军前锋。罗马军退向山地,马其顿以方阵实施追击,但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难以保持严整的队形。鲍路斯利用马其顿方阵出现的缺口率军插入,两翼部队同时发起进攻。马其顿军大败,2万人阵亡,1万余人被俘,佩尔修逃跑途中被擒,后死于狱中。罗马军死伤约百人。
通过此战,马其顿灭亡,罗马兼并其地,将其领土划分成 4个自治区,由罗马直接统治。
㈣ 关于“罗”字的故事
罗氏起源「罗」源出来自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罗氏名人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迹不详。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主要分布地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㈤ 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背后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在他漫长的一生经历了意大利从繁荣到衰落的转变,他始终是一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如果说达芬奇创造了内心深邃、高度智慧和风格文静的典型,那么米开朗基罗就以塑造了充满力量、坚毅果断和具有信心的英雄形象而不朽。
他的笔下、刀下的英雄虽然取材于宗教、神话故事,其实是讴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力挽狂澜拯救祖国的英雄,寄托了艺术家和人民的希望和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努加普莱斯,父亲是当地的地方长官,自幼丧母,他是在乳母(一位大理石匠之妻)的家中长大的。
从小就和大理石做伴,米开朗基罗十三岁时违抗父命,不再学习拉丁文,改从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兰达约的作坊学艺,显出惊人的绘画天赋。
一年多后他进入当时佛罗伦萨当权者美狄奇的庭苑学习在这里他接受雕刻家贝尔托尔多·弟·乔凡尼的指导。贝尔托尔多是多那太罗的学生,这对少年米开朗基罗产生重要的影响。
主人公大卫出身贫寒,少年时放羊为生,英俊勇敢,曾与袭击羊群的狮子、豺狼搏斗。
公元前一千年,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在巴勒斯坦山谷交战。非利士人首领歌利亚仗势欺人,每天对以色列人呼喊、叫骂,向以色列人叫板挑战。以色列人心惊胆战,不敢应战。一日,大卫去给在以军作战的哥哥送奶饼,听到歌利亚的叫喊,决定挺身迎战敌军。
以色列军首领扫罗见大卫是个身单力薄的放羊娃,不敢应允。大卫说,放羊时他曾杀死狮子,还怕歌利亚?扫罗最终同意了,给大卫穿上盔甲,送他出征。
大卫觉得盔甲臃肿碍事,脱去盔甲,穿上放羊时穿的衣服,去迎战歌利亚。歌利亚见一个放羊娃向他冲来,嘲笑道:“是否以军都死绝了,派一个娃娃跟我对阵?……”说时迟,那时快,大卫用放羊用的甩石带将一块石头扔向歌利亚,正击中歌利亚脑门,歌应声倒地。
大卫用歌利亚腰间的大刀割下他的头颅,提在手中,返回以军阵营。…… 此后大卫带领以军多次征战,最后继承以色列王位。
1501年春,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秋天开始创作著名的雕塑《大卫》,至1504年完成。
《大卫》获得巨大的成功,标志着米开朗基罗艺术上的成熟。《大卫》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块被人损坏过,而没有雕刻家再敢于动手的,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
在米开朗基罗以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过大卫的形象,往往是表现战斗胜利后的大卫形象。如多那太罗的青铜雕像《大卫》,显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神情。
而米开朗基罗却是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一刹那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地凝视着敌人,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头,外表的平静,使塑像更具内在的紧张和运动感,更加显示出大卫的沉着、勇敢和必胜的信念。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获得了盛大的成功,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当时佛罗伦萨市民心目中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的化身。它被西方美术史称为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5)罗C故事扩展阅读
艺术成就——无与伦比的雕塑
米开朗基罗以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刚劲有力、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生机勃勃的人文主义精神。
1498 年,年仅 23 岁的米开朗基罗开始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两年后即告完成。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米开朗基罗却将圣母刻画成一个年轻、貌美、恬静、典雅的少妇,她默默地俯视着死去的儿子,沉思、哀悼,耶稣静静地躺在圣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肃穆气氛中,并洋溢着人类最伟大的母爱情感。
它已大大超出了题材的限制,将生与死、痛苦与慈爱化为一体,和谐统一,赞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作品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人们不相信它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为此,米开朗基罗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㈥ 如何评价 C 罗的首部电影《Ronaldo》
我觉得C罗的首部电影拍的并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可能c罗并不是演员,我不能对他的要求那么苛刻,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拍到这种程度,上架并不是可以让人值得骄傲的事情,这并不是一部让我很喜欢的电影。
㈦ 谁知道C罗的故事
小小罗|C罗纳尔多资料及介绍 小小罗图片视频集进入姓名: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 ( C·罗父亲最喜欢的演员是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因此为儿子取下罗纳尔多这个名字 )英文名:Cristiano Ronaldo俱乐部:曼联(Manchester United)生日:1985年2月5日身高:188cm体重:79kg国籍:葡萄牙球衣号码:7 号场上位置:前卫杀手锏:盘带曾效力球会:里斯本竞技(Sporting Lisbon)加入时间:2003年8月16日转会费:1224万英镑首场英超联赛:2003年8月16日代表曼联队主场4:0胜博尔顿队 星座:水瓶座 属相:牛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儿时绰号:克鲁伊维特(当时荷兰的克鲁伊维特名声鹊起) 少年偶像:马拉多纳 偶像:菲戈最想遇见的人:迈克.泰森 最喜欢的电影明星:尚格云顿 最喜欢的电影:第六感 勇闯夺命岛 最喜欢的女演员:安吉丽娜.茱丽 最喜欢的食物:"Bacalhau a Braz"(一种葡萄牙食品,主料是鳕鱼,辅以土豆和炒鸡蛋) 最喜欢的饮料:"Santal" (一种当地的果饮) 最喜欢的音乐:舞曲 最新的一张CD: "Almas del Silencio"(里奇·马丁) 小小罗|C罗纳尔多资料及介绍与足坛第一前锋同名,身披足坛第一人气明星贝克汉姆在曼联(曼联新闻,曼联视频,曼联图片,曼联论坛)留下的7号,世界足坛最炙手可热的新星被昵称为小小罗,2003年夏天年仅18岁的小小罗以1224万英镑的身价从里斯本竞技转会曼联,开始延续曼联7号的神奇之路。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和菲戈是老乡,他们都来自葡萄牙盛产白葡萄酒的小岛马德埃拉,他的职业生涯从家乡的国民队起步,很快,天赋过人的小小罗受到国内豪门的青睐,被国内豪门里斯本竞技发掘出来,并在2002年9月打上了第一场葡超联赛,25场进3球的成绩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完美。 2003年8月,小小罗以1224万英镑的价格由里斯本竞技转入曼联,2003-04赛季小小罗在各项比赛中出场39次,并在对米尔沃尔的足总杯决赛中首开纪录,为曼联捧杯立下头功。赛季末小小罗被授予曼联俱乐部为奖励年轻球员特设的“巴斯比爵士最佳球员奖”。 在葡萄牙国家队,2003年8月20日,他在对哈萨克斯坦的友谊赛中首次代表国家队上场。在2004年葡萄牙欧锦赛上,小小罗的技术和速度给球迷留下深刻印象。2004-05赛季,小小罗表现一般,和曼联一起两手空空
㈧ 求C 罗简介!!!
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1985年2月5日—),葡萄牙人,世界足球先生和欧洲金球奖获得者。 1998年加盟里斯本竞技,2002年进入里斯本竞技一线队。2003年8月8日,以1224万英镑的身价从里斯本竞技转会曼联,在主教练弗格森的调教下,成长为世界足坛顶级球星。
凭借出色的控球技术,眩目的过人技术和超强的带球能力,被曼联视为贝克汉姆的接班人,被葡萄牙视为菲戈的接班人。于2006年世界杯时扬名,其后除为曼联赢得多个主要锦标外,也获得不少个人奖项。 2008年,C罗带领曼联获得欧洲冠军杯和卫冕英超锦标。个人亦荣膺世界足球先生称号,并且包揽了欧洲金球奖,英超最佳射手、最佳球员等多项荣誉,成就大满贯。 2009年6月,以8000万英镑从曼联转会皇家马德里,继卡卡后成为又一加盟弗洛伦蒂诺银河战舰的超级巨星。8000万英镑个人身价亦超越齐达内,成为史上身价第一高的球员。2009年7月28日,C罗在与厄瓜多尔球队基多体育的友谊赛中攻入自己效力皇马的首粒进球。 北京时间5月16日凌晨3点,2011年西班牙甲级联赛第37轮,在于比利亚雷亚尔的比赛中,第92分钟时,c罗直接任意球破门,打进本赛季第39球,同时创造西甲联赛单季最高进球数,超越前辈乌戈-桑切斯与萨拉。 北京时间5月22日凌晨2点,2011年西班牙甲级联赛第38轮收官战,皇马在伯纳乌主场迎战阿尔梅利亚,值得一提的是本赛季初皇马被本轮对手1:1逼平,西甲冠军之争和巴萨差距由此开始。在本场比赛中C罗开场4分多钟就破门,第71分钟,CR得球直闯禁区,在禁区线附近大力劲射,球擦着草皮直入网窝,皇马8:1阿尔梅利亚,CR的这记远射将单赛季进球记录进一步扩大到41球。
㈨ 罗圣教的故事有哪些
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漏,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1]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罗盛教却死了。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